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孔子。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孔子。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讲述的是孔子晚年非常喜爱读《周易》,并且非常勤奋地反复阅读,以至于用来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在古代,书籍通常刻在竹简上,然后用绳子按顺序编联起来。其中,“韦”指的是熟牛皮,“编”是指用这种牛皮绳将竹简编联起来,“三绝”则是指断了三次,象征孔子读书的勤奋与用功。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比喻读书非常勤奋。
韦编三绝的典故
韦编三绝是一个古代典故,来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学问精深。
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候书籍主要是用竹子制成的简牍。人们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的竹签,称为“竹简”,在竹简上烘干后写字。一根竹简通常只能写一行字,多的可以写几十个字,少的则八九个字。一部书通常由许多竹简组成,这些竹简需要用牢固的绳子(韦编,即熟牛皮绳)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经》,并且花了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它。据说,孔子将《易经》通读了一遍又多次反复阅读,深入研究书中的内容和精神。由于反复翻阅,编连竹简的牛皮带子磨断了几次,不得不更换新的继续阅读。孔子在这种刻苦的阅读过程中,对《易经》有了深刻的理解。
尽管孔子对《易经》的理解已经非常透彻,但他仍然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经》的文与质了。”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谦逊和好学精神。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指读书勤奋到了极点,连编连竹简的皮绳都断了多次。这个成语在今天用来形容学习勤奋,刻苦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