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能(公元785-826年),唐朝隐居诗人。《全唐诗》仅仅存诗四首,《小儿垂钓》是他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解读这首名诗,看看这首名诗是怎样写成的。从而帮助我们的同学、快速提升七言绝句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我们知道,《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共有四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四句诗实际上是绝句诗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它们依次是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通常我们习惯称之为“起承转合”。
那么,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是怎样写成的呢?
唐朝元和年间,胡令能隐居莆田,逃避仕途,不屑为官;他一副道家风骨,整日逍遥世外。某日,胡令能问路河边野钓的男孩,隐没在草丛里的男孩远远地打着手势不做回答。原来,他只是招手不做回答的原因,是怕惊到水中的鱼儿。这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了胡令能,让他想到了隐居世外的自己,也是生怕外部世界的打扰,害怕动摇了自己隐居的初心。于是,他产生了作小儿垂钓诗想法,以表明自己追随列子隐居到底的决心。这怕惊的鱼儿和这不应人的小儿两个意象正好组成小儿垂钓诗的合句:怕得鱼惊不应人。合句中的“怕”字,准确表达了胡令能对自己隐居生活的珍爱之心与呵护之情。
现在我们解释一下“合句”,古诗词里的“合句”又叫“结句”,是“完结、结局”的意思。从诗文结构的角度讲,“合句”就是七言绝句诗里的“结局”。
有了合句即有了结局,深谙作诗之道的胡令能知道,接下来就是要构思这首诗的起句。起句,意思就是这首诗的开端。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现在,我们面对我们的合句我问你,我们的合句即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前提是什么?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前提就是我们的起句。”
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蓬头垢面的孩子模仿大人的样子学习钓鱼,就像幼稚的自己模仿高人的样子学习隐居一样。所以,我们的起句应该是蓬头稚子学垂纶。”
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对,我们的起句就是蓬头稚子学垂纶。起句中的“学”字,可以准确表达我们学习高人隐居的生活状况和学习高人隐居的思想状态。现在,我们回到我们的合句,再次面对我们的合句我问你,我们的合句即怕得鱼惊不应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怕得鱼惊不应人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转句。转句和合句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怕得鱼惊不应人的主要原因是,垂钓的孩子遇到有人问路,不做回答只是远远地招手,就像隐居的我们遇到有人相问我们为什么隐居,我不做回答只是挥手回避一样。因此,我们的转句应该是路人借问摇招手。”
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不错,路人借问遥招手,正是我们这首小儿垂钓诗的转句;现在,我们构思我们的承句。我们面对我们的转句我问你,我们的转句即路人借问遥招手的前提是什么?路人借问遥招手的前提就是我们的承句。承句即是转句的前提,又是起句的结果。”
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钓鱼的孩子害怕路人打扰,把身子藏进了深深的草丛里,就像隐居的我们害怕外界打扰,把自己藏进遥远的草庐里一样。所以,我们的承句应该是侧坐莓苔草映身。”
胡令能对自己的内心说:“很好,侧坐莓苔草映身,就是这首小儿垂钓诗的承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首诗写下来。”
胡令能自己的内心回答说。“好。我现在就写下来。题目是《小儿垂钓》,起句是蓬头稚子学垂纶,承句是侧坐莓苔草映身。转句是路人借问遥招手,合句是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就是上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名诗《小儿垂钓》诞生的故事,就是《小儿垂钓》诗创作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