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节水名言
“水是生命之源,要珍惜每一滴水!”从幼时起,母亲就给我们讲这句话。母亲一生吃了不少苦头,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她常常用一些名言教育我们后代,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一点一滴。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家还住在关山顶上,人高水低,缺乏地下水资源,全村四个村民小组,三百多户的人畜饮水就靠那可怜巴巴的几口水井了。每天早晨天蒙蒙亮,伴随着村子里的鸡鸣犬叫,迎着清晨第一抹清新,庄户人家会不约而同地到井前挑水。担一趟水,一路走,一路歇,左肩累了换右肩,来回足足需要四十多分钟。
如果遇到枯水期,井里的水就会变浅,一次打上来的只有半桶水,或者更少,一担水需要好多次才能倒满。如遇雨水涝点的年份,山洪暴发,井水就会受到影响,井里的水虽然汪了,但颜色早已成了淡黄色,担回家的水,需要沉淀一早才能稍变干净,即使这样,水中依然夹杂着淡淡的泥土腥味。因为水的问题,村里人不是腿短就是骨节粗。
那时曾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有女不嫁关山沟,嫁到关山沟,眼泪淌不干,吃水更比吃油难”这也是乡亲们吃水难的真实写照。母亲对来之不易的水格外爱惜,她用煮完面条的水洗锅,洗完锅的水喂猪、饮牛;洗完脸的水,打扫卫生;在母亲眼里,每一滴水是都是她的力气换来的,就像她说的那样:“水是咱们的命根子,要节省着用!万一那口井没水了,咱们就得断炊!”
果不其然,那年夏天,连续暴晒了十几天,井水真枯竭了。乡亲们只能走更远的路到山脚下取水。水,对乡亲们来说更金贵了。为了节水,母亲让学得一套木活手艺的父亲使出了妙招,给我们家做了十几个木桶和木盆,加上家里原先有的水缸,只要雨水好的时候,母亲就在家里这些大大小小的盛水器皿里装满了水,存储充足,以备急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解决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当村干部的母亲和其他几位干部大胆提出集资修建水窖的想法,后得到全村人的一致响应。就这样,在政府的帮助和大伙齐心协力的配合下,不几日,菜地边一口整体呈矩形,断面为圆形,周围用水泥砂浆抹面的取水工程就大功告成了。这下可好,雨水、雪水全收集到水窖里,有了这口水窖的添力加油,村民们吃水比以前排队担水方便多了。但是,水窖水质看起来不是那么清亮,特别是容易滋生细菌,水中依稀可见的小水虫让人无可奈何。
近年来,乘着精准扶贫的温暖春风,为了切实解决乡亲们“两不愁三保障”,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陇州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扶贫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邀请县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详细勘察,认真规划,从上游引来优质水源。母亲虽然年龄大了,但是拉水的兴致浓厚,她天天跟着工程队,亲眼看着埋设水管,建造机房。终于,家家户户通上了澄澈透明的自来水。还记得,我家通自来水的那天,母亲满脸的皱纹挤出了一朵花,她笑着说:“太好了,有水吃了!”足不出户,在家里轻轻拧开水龙头,清亮亮的自来水就会哗啦啦地淌开了。
这时,母亲仍不忘告诉我们全家人:“虽然有水吃了,但是要节约用水!”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在我们家安装上了节水水龙头,马桶节水器,并给我们说:“用完水,随手关水龙头!”母亲依然保留了蓄水的习惯,这样一来,洗手、洗澡、洗菜收集的水,冲马桶足够用了。
对于母亲的节水绝招,妹妹曾经很不以为然,她说:“一吨水不到三块钱?何必呢啊!”可母亲嗤之以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现在,我们全家住进了城里的小区,母亲还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在小区里张贴上了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水资源!”等。母亲的节水经验在我们小区人人皆知,成了名副其实的“节水达人”,很多学校、企业常常邀请母亲做节水宣传,向社会分享传播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经验。母亲收获的是满满的自豪感。
母亲的节水名言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更蕴藏着勤俭的良好家风,他让我们后辈懂得节约水,保护水,让水造福人类,世界才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