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五首·其一》的意思(书愤其一赏析)

说到“壮志”,我们往往想到的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战士情怀,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英雄喟叹,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宏伟气象。然而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书愤五首·其一》

《书愤五首·其一》的意思(书愤其一赏析)

全诗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愤五首·其一》的意思(书愤其一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言简意赅地阐述了陆游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但却又有别于其他描写壮志的诗词,这是为何?

首先“壮志”本就是个能引起千古共鸣的话题。

古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多圣贤都曾发出过壮志难酬的感叹。相似的命运,相似的遭遇,官场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他们统统都写进诗句中。

年轻时以慷慨报国为己任,以收复失地为人生第一要旨,但抗敌理想却屡屡受挫,所以古代文人一向都是壮志难酬的。

就像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曾写过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其实陆游还曾写过一首《病起书怀》,写的是自己孤单一人客居在成都江边时发出的感慨:“位卑未敢忘忧国”。但却远远比不上这首《书愤》,为什么?

《书愤五首·其一》的意思(书愤其一赏析)

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因素,但和写作的手法恐怕也不无关系。

全诗紧扣主题“愤”字,前半部分追忆早年的雄心壮志与生平经历,后半部分感叹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

首联追述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吞山河的爱国情操,既在感慨世事艰难,又紧扣“愤”字,表达自己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

颔联在回想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雪夜遥望瓜洲渡口,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他采用列景手法,前后用六个名词简洁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抗金杀敌之战。你看到“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瓜洲渡”与“大散关”,两两相合的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意象选取很是典型,金戈铁马的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颈联抒发志未酬而鬓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诗人引用南宋名将檀道济典故,以此自许,磅礴大气,舍我其谁。作者年轻时心中也是有着远大的志向,想要把金人赶到关外,使得中原统一。然而一切落空,镜中的自己衰鬓先斑,满是悲怆。世事磨人,诗人“有心栽花花不开”,悲怆便化为愤懑。

尾联继续用典明志,讲述诸葛亮坚持北伐最终名满天下,无人可与之匹敌。诗人用典意在谴责南宋朝野上下主降的庸碌小人,希望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书愤五首·其一》的意思(书愤其一赏析)

诗人在现实中遭受排挤而实现不了恢复中原之志,便只好追慕圣贤来渴求慰藉了。表明了自己忠贞的爱国情操,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保家卫国。读罢,你便觉字字句句皆是愤。

纵观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是将理想与现实做对比,本希望全力以赴抗金杀敌,但现实是恢复中原之志无力实现。二是将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遭排挤、壮志未酬的悲愤;三是用诸葛亮北伐大获全胜同当今南宋朝廷主降作对比,借古讽今,批判小人误国。全诗感情沉郁,气势雄浑,是典型的陆诗风格。

壮志,是常见的主题,但是因为诗人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引起了千古共鸣。

不知你认为这首《书愤五首·其一》是否最巧妙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320830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