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油(一)
一,
奶油
以牛奶等为主材制成的乳制品
奶油(Cream)是指乳经离心分离后得到稀奶油,经成熟、搅拌、压炼而制成的乳制品。奶油是以乳脂肪为主要成分,营养丰富,可直接食用或作为其他食品如冰淇淋等的原料。
如今市面上销售的奶油主要分为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两大种类。[4]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奶油
外文名 :cream
别名 :淇淋激凌克林姆黄油
营养成分 :脂肪、蛋白质
主要原料 :牛奶
储藏方法 :
先用纸将奶油仔细包好,然后放入奶油盒或密封盒中保存
是否含防腐剂 :否
主要食用功效 :补充维生素A
副作用 :肥胖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879千卡
二,
奶油分类
1、奶油按照其制造方法不同,可分为5类
①甜性奶油:以杀菌的甜性奶油制成,分为加盐和不加盐的,具有特有的乳香味,含乳脂肪80%~85%。
②酸性奶油:以杀菌的稀奶油用纯乳酸菌发酵(也有天然发酵)后加工制成,有加盐和不加盐的,具有微酸和较浓的乳香味,含乳脂肪80%-85%。
③重制奶油:以稀奶油或甜性、酸性奶油经过熔融除去蛋白质和水分制成,具有特有的乳香味,含乳脂肪98%以上。
④脱水奶油:杀菌的稀奶油制成奶油粒后经熔化,用分离机脱水和脱蛋白,再经过真空浓缩而制成,含乳脂肪高达99.9%。
⑤连续式机制奶油:用杀菌的甜性或酸性稀奶油,在连续式操作制造机内加工制成,其水分及蛋白质含量有的比甜性奶油高,乳香味较好。
奶油除以上主要种类外还有各种花色奶油,如巧克力奶油、含糖奶油、含蜜奶油、果汁奶油等,及含乳脂肪30%~50%的发泡奶油、掼奶油、加糖和加色的各种稠液状稀奶油,还有中国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特制的“奶皮子”、“奶扇子”和牧场奶油等独特品种。
2、根据奶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可将其分为稀奶油、奶油和无水奶油。
①稀奶油:以乳为原料,分离出的含脂肪的部分,添加或不添加其他原料、食品
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脂肪含量10.0%~80.0%的产品。
②奶油(黄油):以乳和(或)稀奶油(经发酵或不发酵)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原料、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脂肪含量不小于80.0%的产品。[5]
③无水奶油(无水黄油):以乳和(或)稀奶油(经发酵或不发酵)为原料,添加或不添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脂肪含量99.8%的产品。
三,
奶油性质
1.奶油的色泽
奶油的颜色从白色到淡黄色。奶油的颜色来源于胡萝卜素,但随着季予同色泽也会发生变化。如夏季奶油颜色较重,而冬季奶油颜色较浅甚至砉色。由于羊乳中缺乏胡萝卜素,所以用羊乳制成的奶油颜色呈白色,同时奶油如果受日光长时间暴晒会引起褪色。生产时为了使奶油色泽一致,通常加自进行调整。
2.奶油的风味
奶油应具有良好的芳香味,这些芳香味主要来源于挥发性游离脂肪酸、甘油、二甲硫醚等。其中丁二酮甘油主要来自发酵时细菌的作用。因此,发酵后的酸性牛乳比新鲜牛乳芳香味更浓。
3.奶油的物理结构
奶油为油包水型的乳化固体体系,其连续相为半固体状的游离脂肪。连中分散有未被破坏的脂肪球和小水滴,此外还有微小气泡,水滴中溶有有和盐。
4.奶油的营养价值
质量优良的奶油为高级食品,消化吸收率极高,为一切食用油之首,另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且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
四,
加工工艺
原料乳验收→预处理分离→稀奶油标准化→中和→杀菌→物理成熟→搅拌→洗涤→加盐→压炼→包装→冷藏。
①原料乳及稀奶油的验收及质量要求:制造奶油用的原料乳必须来自于健康家畜,在滋气味、组织状态、脂肪含量及密度等各方面都是正常的乳。含抗菌素或消毒剂的稀奶油不能用于生产酸性奶油。
②原料奶的初步处理:用于生产原料原料科奶要过滤净乳后冷藏并标准化。
③稀奶油的中和:稀奶油的中和直接影响奶油的保存性和成品的质量。制造甜性奶油时,奶油的pH(奶油中水分的pH)应保持在中性附近(6.4~6.8),中和剂一般使用石灰或碳酸钠。
④稀奶油的杀菌:杀菌的时间和温度以稀奶油的质量而定,一般采用85~90℃、15min的巴氏杀菌。经杀菌后应迅速进行冷却,以保证较低的杂菌数,并能制止芳香物质的挥发。稀奶油的冷却可采用二段冷却。在杀菌完成后先冷却到25℃左右,再继续冷却至2~10℃。
⑤稀奶油的物理成熟:乳脂肪由液体转变为结晶的物理状态,这一过程称为稀奶油物理成熟。可以使后续搅拌操作顺利进行,保证奶油质量(不致过软及含水量过多)以及防止乳脂肪损失。成熟通常需要12~15h。
⑥奶油的搅拌:将稀奶油置于搅拌器中,利用机械的冲击力使脂肪球膜破坏而形成脂肪团粒,这一过程称为“搅拌”。开始搅拌时,搅拌机转3~5圈,停止旋转排出空气,再按规定的转速进行搅拌到奶油粒形成为止。在遵守搅拌要求的条件下,一般完成搅拌所需的时间为30~60min。
⑦奶油粒的洗涤:在搅拌后要用水洗涤奶油粒,水洗的目的是为了除去奶油粒表面的酪乳和调整奶油的硬度,同时若用有异常气味的稀奶油制造奶油时,能使部分气味消失,并调整水分。[3]水洗用的水温在3~10℃的范围,水洗次数为2~3次。
⑧加盐:奶油加盐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风味,抑制微生物繁殖、提高奶油保藏性。但酸性奶油一般不加盐。奶油中约含16%的水分,成品奶油中含盐量以2%为标准,此时奶油水中含盐量12.5%。加盐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防腐的目的。由于在压炼时有部分食盐流失,因此在添加时按2.5~3%加入。
五,
质量缺陷
1.风味缺陷
正常奶油应该具有乳脂肪的特有香味或乳酸菌发酵的芳香味,但有时出现下列异味。
①鱼腥味:这是奶油贮藏时很容易出现的异味,其原因是卵磷脂水解,生成三甲胺造成的。如果脂肪发生氧化,这种缺陷更易发生,这时应提前结束贮存。生产中应加强杀菌和卫生措施。
②脂肪氧化味与酸败味:脂肪氧化味是空气中氧气和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反应造成的,酸败味是脂肪在解脂酶的作用下生成低分子游离脂肪酸造成的。奶油在贮藏中往往首先出现氧化味,接着便会产生脂肪。
③水解味:这时应该提高杀菌温度,既杀死有害微生物,又要破坏解脂酶。在贮藏中应该防止奶油长霉,霉菌不仅能使奶油产生土腥味,也能产生酸败味。
④干酪味:奶油呈干酪味是生产卫生条件差、霉菌污染或原料稀奶油的细菌污染导致蛋白质分解造成的。生产时应加强稀奶油杀菌和设备及生产环境的消毒工作。
⑤肥皂味:稀奶油中和过度,或者是中和操作过快,局部皂化引起的。应减少碱的用量或改进操作。
⑥金属味:由于奶油接触铜、铁设备而产生的金属味。应该防止奶油接触生锈的铁器或铜制阀门等。
2.组织状态缺陷
①软膏状或黏胶状:压炼过度,洗涤水温度过高或稀奶油酸度过低和成熟不足等。总之,液态油较多,脂肪结晶少则形成黏性奶油。
②奶油组织松散:压炼不足、搅拌温度低等造成液态油过少,出现松散状奶油。
③沙状奶油:此缺陷出现于加盐奶油中,盐粒粗大未能溶解所致。有时出现粉状,
并无盐粒存在,乃是中和时蛋白凝固混合于奶油中所致。
3.色泽缺陷
①条纹状:此缺陷容易出现在干法加盐的奶油中,盐加得不均,压炼不足等。
②色暗而无光泽:压炼过度或稀奶油不新鲜。
③色淡:此缺陷经常出现在冬季生产的奶油中,由于奶油中胡萝卜素含量太少,致使奶油色淡,甚至白色。可以通过添加胡萝卜素加以调整。
④表面褪色:奶油暴露在阳光下,发生光氧化造成。
六,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奶油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879千卡
蛋白质 :0.7g
脂肪 :97g
胆固醇 :209mg
饱和脂肪酸 :42.8g
多不饱和脂肪酸 :17.4g
单不饱和脂肪酸 :31.3g
碳水化合物 :0.9g
钠 :268mg
镁 :2mg
磷 :11mg
钾 :226mg
钙 :14mg
铁 :1mg
铜 :0.42mg
锌 :0.09mg
硒 :0.7μg
维生素A :297μg
维生素B2(核黄素) :0.01mg
维生素E :1.99mg
七,
种类
如今市面上销售的奶油主要分为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两大种类。[4]
动物奶油,也叫淡奶油或稀奶油,是从全脂奶中分离得到的,有着天然的浓郁乳香。[1]在分离过程中,牛奶中的脂肪因为比重的不同,质量轻的脂肪球就会浮在上层,成为奶油。[6]动物奶油中的脂肪含量为30%-38%,营养价值介于全脂牛奶和黄油之间,价格较为昂贵。
而植物奶油又叫人造奶油、植脂奶油等,常常被作为淡奶油的替代品,它是美国人维益在1945年发明的。植物奶油多是植物油氢化后,加入人工香料、防腐剂、色素及其他添加剂制成的。若是仔细留意植物奶油的成分标签,则会发现里面没有丝毫乳脂和胆固醇,但是却有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导致人胆固醇增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在使用上,根据打发率来计算,动物奶油的用量更多。打发率,指的是奶油经过高速搅拌后,体积的膨胀率。奶油的打发,是靠大量空气的充入,使奶油膨胀起来变成固体。动物奶油打发率是很低的,最多只会膨胀到1:2,一般来说都只能打到1:1.5。但是植物奶油起码有着1:3的膨胀率,如果打发温度恰当,甚至可以达到1:4或1:4以上的膨胀率,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原料。
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相比,动物奶油含水分多、油脂少,易化,制作裱花蛋糕后形状不易保持,室温下存放的时间稍长就会变软变形,需要在0℃到5℃之间冷藏保存。而植物奶油由于不含乳脂熔点熔点点比动物奶油高,稳定性强,所以能做出各种花式,甚至还能制作各种立体造型,并且能在室温下保持一小时不融化。要分辨这两种奶油,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用手搓法来判断:将动物奶油、植物奶油分别涂于掌心,进行揉搓,动物奶油会很快消失在掌心,手掌内只剩余少量油脂,像涂了护手霜;而植物奶油揉搓很久后仍在掌心,随着揉搓时间的加长,植物奶油甚至会在掌心成形。
蛋糕使用动物奶油时,在颜色上,呈自然的乳白色,略有发黄;在香气方面,越是等级高的动物奶油,所含乳脂量越是丰富,奶味越浓。植物奶油由于是人为合成,颜色大多呈现亮白色,与动物奶油相比颜色更加雪白;植物奶油是根据大众口味调配成的人工合成香精,闻起来比较“清香”。
当然,不管是人造植物奶油还是天然动物奶油,脂肪含量都较高,建议适量食用,每周可吃2-3次,一次30克左右即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