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选读
不特当廉与取利,并当廉于取名。毋贪保举,毋好虚誉。事事知足,人人守约,则气运可挽回矣。
——清·曾国藩
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
——唐·陈子昂《座右铭》
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
——《后汉书·孔奋列传》
荷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宋·苏轼《赤壁赋》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简素为美。
——宋·司马光《训简示康》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而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之亦无所不至。
——《五代史·冯道论》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宋·林逋《省心灵》
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
——唐·姚崇《辞金诫》
若君子,律身固已廉矣,一日当官,忧君国之忧,不忧其身家之忧,宁静淡泊,斯名真廉。
——林纾《析廉》
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忧君哀民,独睹乱原,好善妒恶,赏罚分明,治之材也。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入。
——东汉·马融《忠经》
至清廉平,路遗不受,请谒不听,据法听讼,无有所阿。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于谦《入京》
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
——《明史·梁寅传》
洁己是心豪
——唐·刘禹锡
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居官人清,而不自以为清,始为真清。
——宋·朱熹
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
——宋·苏舜钦《无锡惠山寺》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甘于清廉
面对钱财的诱惑,人们往往很难保持清廉的作风,除非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毅力,我国东周时期的斗子文就是一个廉洁的典范。
斗子文是楚国贵族斗伯比的儿子。斗子文出生并成长于贵族家庭,从小就过着富贵无比的生活,但是,他长大后并没有因为非凡的出身而迷醉于金钱,而是成为了一个洁身自好、两袖清风的官员。
斗子文智慧过人,勤学好问,加上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便拥有了丰富、渊博的知识。斗子文的学识和才干深得国君楚成王的赏识。为了让斗子文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楚成王及时将他招入朝廷,拜为令尹。虽然走上了仕途,而且多年身居要职,但斗子文始终能够做到清正廉洁,从不以公谋私,更不会做出贪污受贿的行为。让外人感到惊讶的是,斗子文家中的积蓄居然不足以维持一天的日常开销,全家人的生活朝不保夕。
楚成王对年轻有为的斗子文欣赏备至,当他获悉斗子文经济拮据后,便主动关心、照顾他。每当朝廷聚会之后,楚成王都会额外送斗子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使他能够稍微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长此以往,这就形成了楚王宫廷中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楚成王曾经三次主动为斗子文增加俸禄,希望以此帮助他全家过得相对富足一些,可斗子文从来都不会接受。倘若楚成王态度强硬的话,斗子文就会以辞去令尹来当作拒绝丰厚俸禄的说辞。可以说,楚成王对斗子文毫无办法,周围的同僚也对他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斗子文这样做的目的绝非刻意抬高自己,而是他觉得做官就应该一心一意地为民做主,而不是只为了图谋一己的私利。
勇退贿金
在我国的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官员叫田稷。田稷工作能力非常突出,深得齐王的喜欢。由于齐王的提携,田稷不断升官,后来当上了大权独握的相国,权倾朝野。因此,很多人都开始巴结他,希望能得到他的庇护和提拔。
有一天,一个官员给田稷送了一百锭黄金。突然看见那么多的黄金,田稷无法控制内心对财富的渴望,犹豫一番后还是收下了。
田稷的母亲知道儿子受贿的事情了,感到非常的生气。她要求田稷将受贿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田稷是个有名的孝子,不敢欺瞒自己的母亲,便把受贿一事坦诚相告。母亲听得连连摇头表示对他的失望。母亲教导他说:“做官要清正廉洁,万万不能为财所迷惑。一个品质高尚的君子,绝不能收受不义之财。”
田稷听了母亲的教诲,感到一阵深深的愧疚和自责,急急忙忙地将贿金原封不动地退还回去了,并且主动向齐王请罪,声称自己犯了死罪,请齐王处之以死刑。
齐王不知何故,便问田稷究竟发生什么事情了,以致他要主动请求死罪。
田稷说:“微臣该死,一时财迷心窍,收受了属下的一百锭黄金。幸亏家母深明大义,痛斥微臣为官不廉。经家母教诲,微臣追悔莫及。微臣身居要职,却带头受贿,实在是愧对大王,愧对黎民百姓。特请大王治罪,以正国法。”
听了田稷的一番话,齐王陷入深深的沉思,并对田母感到由衷的钦佩。念在田稷知错能改,齐王宽恕了田稷,对受贿一事不再追究。
齐王重重地奖励了田母,以此表彰这种清正廉洁的义举。
刚正不阿
在明朝时期,浙江有一个知县叫海瑞,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有一天,一群人来到海瑞所管辖的县驿站,张口索要马匹和饲料。驿卒按照朝廷的规定,要求对方出示驿票,结果却遭到对方的一顿痛打。原来,对方为首的那个人是总督大人的儿子。这位总督的公子哥抢了东西便扬长而去。
海瑞接到消息后,立即带着衙役赶赴现场,但肇事者早就走了,只剩下奄奄一息的驿吏。海瑞愤然下令属下的捕头率衙役们将肇事者捉拿归案。
翌日,捕头禀告海瑞,案犯已经落网,驿马和草料也已经追回。捕头叫衙役抬来好几箱财宝,并呈上信函一沓,告诉海瑞作案者确实是总督大人的儿子。海瑞沉吟片刻,明察秋毫地说:“信函一定是伪造的。”其实海瑞知道此事乃总督儿子所为,但他处理得十分机智,当下“断定”这伙人是流氓强盗,打着总督大人的名义四处作乱,又下令将强盗的不义之财全部充公入库,并将冒充总督儿子的匪首交由总督亲自惩办,以除却后患。海瑞刚正而聪明的做法,使总督有苦难言,总督的儿子再也不敢出来兴风作浪了。
由于海瑞政绩突出,很快便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任后,海瑞发现边关频频告急,已经欠饷多年,一问才知道偌大的国库拿不出区区二十万两军饷;再追问下去,得知当今皇上为求长生不老,长期吃斋设坛不理朝政,国库挥霍一空。正直的海瑞决心冒死进谏。他向管家交代了后事,将刚领到的俸禄作为家属和仆人们的安家费。安排妥当后,海瑞闭门奋笔疾书,仅用了一个通宵便拟就《治安疏》的奏折。
皇上读了海瑞的《治安疏》,感到羞愧难当,同时非常愤慨。羞愧的是海瑞句句属实,愤慨的是区区六品芝麻官竟敢列数皇帝的过失。尤其当皇上读到海瑞指责自己吃斋设坛不理朝政的事实时,感到勃然大怒,立即命令锦衣卫逮捕了海瑞,将他打入牢狱。
直到皇上驾崩,海瑞才获得释放,并再度得到朝廷的任用。
赏罚分明
在我国的春秋时期,晋文公是一个奖罚分明的人,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敬仰。
在晋国攻占曹国时,为了报答曹国人僖负羁过去对晋国的帮助,晋文公当众宣布:“任何人均不得伤害僖负羁及其家人,违者一律问斩。”满朝文武都知道晋文公一贯纪律严明,谁也不敢侵犯僖负羁全家的一分一毫。
晋国有两员上将,分别是魏荤和颠颉。他们在伐曹一战中立下了大功,深得晋文公赏识,晋文公已给他们加官封赏。但这两个人非常妒忌僖负羁,仗着自己劳苦功高,便在深夜爬上僖负羁宅院的屋顶,准备杀死僖负羁。由于房瓦年久失修,突然坍塌了下来,魏荤和颠颉掉到了地上。翌日,晋文公得到了消息,厉声叱责魏辇和颠颉身为大将,竟敢带头违背君主的号令,便下令将二人斩首示众。
文官赵衰觉得不妥,奉劝晋文公说:“魏荦和颠颉二人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们骁勇善战,以后还能继续为国家建功立业。如果仅仅因为这件事就处死他们,实在是太可惜了。”晋文公说:“功归功,过归过,赏罚务必分明。”赵衰不甘心,又问:“眼下正是大敌当前之际,也正是用人之际啊!请三思。”
为了从大局着想,晋文公听取了赵衰的劝告,下令革去魏荤和颠颉的军职,但仍让他们指挥军队,给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从此,所有人都知道晋文公的严明了,谁也不敢擅自胡来了。晋文公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大家都为之钦佩不已。
不食“野梨”
南宋末年,连年战争不休,全国各地都兵荒马乱,老百姓的生活被战争搅扰得苦不堪言。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有名的学者,名叫许衡。
许衡和朋友们因事外出,路过刚刚被战争洗劫一空的豫北地区时,由于老百姓都去南方逃难去了,家园全部荒废了。时值三伏,许衡等人冒着烈日赶路,走得大汗淋漓,口舌生烟。一直走了百十里路,都找不到水喝。
突然,一个伙伴连喊带叫地向前飞奔。只见前方是一棵硕果累累的梨树。大家一窝蜂地跑了过去,抢着摘梨,唯独许衡默默地坐在树阴下乘凉,对眼前的梨子视而不见。
有个朋友一边吃梨,一边疑惑地问许衡为何不去摘梨。许衡说自己绝不白吃别人的梨。朋友说这是没有主人的野梨。许衡争辩说野梨不会长这么大,这么好。他反复看着梨树,很肯定地说:“这肯定是农夫种的梨树,是有主人的。”朋友又说:“如今兵荒马乱的,还管它是家梨、野梨?吃了解渴就行。”许衡反驳说:“梨树的主人一定逃难去了,我们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随便摘人家的梨吃,是不道德的。”
接着,许衡用手捂着自己的胸口,诚恳地说:“梨是无主的,可是每个人的心里是有主的。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白吃的。”说着便劝伙伴们不要摘梨了。大家都忍不住嘲笑许衡太过迂腐。
面对伙伴们的嘲讽,许衡并未放在心上,而是宁可渴死,也不白吃别人的梨。
廉政治国
清朝的雍正皇帝要求各级官员清正廉洁,却又反对个别人借清廉之名而沽名钓誉。
雍正皇帝强调:“取所当取不伤乎廉,用所当用不涉乎滥。固不可竣削以困民,亦不必矫激以沽誉。”意思是,官员获取自己分内的钱财不能算作不廉,用自己分内的钱物不能算作滥用。因此,官员既不能剥削老百姓,也不能伪装清廉而沽名钓誉。
当时,沽名钓誉的情况十分严重,人称“名实兼收”。为此,雍正皇帝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名者,官爵也;所谓实者,货财也……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云名实兼收。”意思是,那些名实兼收的官僚,表面看起来品行公道忠诚,操守廉洁无私,实际上却是一群蝇营狗苟之徒。他们玩忽职守,却极尽逢迎阿谀之能事,甚至暗通关节,私吞钱财,既获得了实惠,又赚取了美名,可谓名利双收。
为了深入推行廉政,雍正皇帝身体力行号召朝廷上下节约俭省。雍正皇帝每日的“御膳”常常是烧豆筋、炒豆芽等几个简单的素菜,外加一碗糙米饭。即便不小心掉了一颗饭粒,雍正皇帝都会亲手捡起来吃掉,每餐剩余的饭菜从不扔弃,下一顿加热后再吃。对于饮食上的俭省,雍正皇帝的看法是:“朕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何物不可求?何膳不可进?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雍正皇帝一生从没有去过承德避暑山庄,也没有下过江南,因为他觉得这些行为都太过奢侈。对于各地政府及官员进献的古董珍玩,他一概痛加反对,说:“行一利民之政,胜于献稀世之珍也;荐一可用之才,胜于贡连城之宝也。”
雍正不愧是一个贤能开明且果敢有为的君王。他用强硬的姿态推行廉政治国,坚决惩治贪污腐败行为,整饬官场骄奢淫逸之风,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拾金不昧
明朝有一个状元,名叫王华,他拾金不昧的义举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小时候,王华和一群小朋友在溪边游泳嬉戏,看到一个喝醉酒的人手提布兜晃晃悠悠地来到溪边。那人把布兜放在地上,自己坐在溪边洗起脚来。王华觉得他很有意思,便开始注意他。
洗完脚之后,那人便跌跌撞撞地走开了。王华来到那人坐过的地方,忽然发现那人的布兜遗留在地上,显然是主人忘记带走了。王华赶紧四处寻找那人,却已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王华心想,这个布兜大概没有用了,是主人故意扔弃不要的,于是便捡起来打开来看。不看不知道,一看把王华吓了一大跳,布兜里居然装了几十两白银。这么多的白银,主人不可能故意扔弃,一定是主人一时想不起来,洗完脚就忘记了。主人丢了东西,心里一定很着急。
想到这些,王华推测那人酒醒后一定会返回来寻找布兜的,便守候在布兜旁边耐心地等待。这样做了,王华还是放心不下,万一被人发现这个布兜里有银子,一定会拼命来抢,甚至谋财害命,那可怎么办?于是,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将布兜扔进水里,便再也不可能被另一个人发现了。他依然坐在河边耐心等待。
后来,小伙伴们都玩累了,一个个回家去了,只有王华还在独自等候。天黑之前,那个喝醉酒的人终于一脸沮丧地回来了。王华跳进水里,从水底将布兜拿出来还给了他。
那人打开布兜一看,银子分毫未少,心里高兴极了。为了答谢王华,他拿出一锭银子送给王华,可是王华坚决不肯接受,说:“一布兜的银子我都没要,现在为何要区区一锭银子?”
那人只好含着感动的热泪,千恩万谢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