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青岛市高三期初作文简析

昨天青岛市各高中开学,相信每位老师也都度过了忙碌的一天。昨天高三期初考试也如约而至。下面利用今早上课前的一点时间,对本次考试的作文试做一简析,仅仅是个人浅陋之见。

题目如下: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曾说过: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丢掉“过去”,目无“未来”,而只以“今”境自足。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

现在的你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的黄金时期,李大钊的这段话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看到作文材料,我头脑中就立刻跳出一句耳熟能详的小清新语句,“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活在当下”。当然本着探寻究竟的精神,我百度了一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出自丰子恺的《不宠无惊过一生》,原句是“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看来,“活在当下”是我顺理成章强加的了。

我想,用这句小清新来概括材料立意,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只是应该再加上一个主语“青年人”。

但是,审题历来应该是一个严谨的思维过程,所以有必要呈现一下本次作文审题的思维过程,与诸位同仁探讨。

对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我归纳如下三点:

始终围绕两个关键词:时代、青年;

重点围绕两个视野角度:社会、个人身心成长;

突出一个思维点:辩证分析。

以上特点,可以从2021年全国四套作文题中得到很好的验证。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全国新高考1卷的由体育而论及强弱之变侧重于向外视野观察社会;全国乙卷的当代青年如何修身实现理想、新高考2卷的关于“人”字书写暗喻人的成长过程的漫画侧重于向内视野关注青年身心健康成长。都是通过辩证分析书写时代语境下青年人的三观态度、社会认同、健康成长,实现高考作文以文化人之目的。

同时,我们还应特别注意,不论从思辨的角度还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代”绝不是静止的当下,而是“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间点的紧密勾连。事实证明,不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仅仅静止地横向对比看问题,我们容易得出片面的、偏激的认识。比如,当国家领导人说现在的80后、90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需要很自然地联系近百年中国曲折发展、伟大复兴的历史去看,从中国人的对外仰视,到现在的平视,到自信地喊出“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就会得出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感受到民族自信心的逐渐强大。

看待时代、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在时间的横轴上联系“过去”“现在”“未来”,看待个人的发展何尝不是?本次作文就侧重考查青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对过去、现在、将来的生命态度的辩证理性认识。另外我觉得,李大钊这句青年成长的导师教诲涵盖了三个时间节点,建议考生们加以积累,作为今后作文的素材。

依据以上分析,我觉得本次期初作文扣住了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如下关键词:

青年、个人身心成长、辩证分析

关于写作提示语——青年的身份:

要特别注意写作提示语中“现在的你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的黄金时期”,显然是对考生而言。“拔节孕穗期”是农作物突飞猛进生长的阶段,也是农作物孕育果实的阶段。作为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显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快速形成时期,这个时期青年人三观的养成对今后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青年群体的三观养成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意义重大,因此也是立德树人的黄金期。

关于材料——过去、现在、将来

我们不妨拆分一下三个时间点,看李大钊的认识:

过去:不可徒思过去、不可丢掉过去

现在:不可厌今、不可以“今”境自足、宜善用今

将来:不可空想将来、不可目无将来、努力创造未来

拆分三个时间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李大钊的认识,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注重这三个时间点的联系与综合,因为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

如前所述,我一开始的立意“青年人应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活在当下”应该是恰当的立意,那么根据以上分析,显然可以看到立意表述还可以更丰富些。比如,除了“不念过去”,也“不可丢掉过去”(注:原材料中的“徒思过去”和“丢掉过去”,从动机上分析,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具体分析如果能到位的话,就能看出学生敏锐的辨别力);除了“不畏将来”,也应“不可空想将来、不可目无将来、努力创造未来”。

对800字以上的作文来说,既要兼顾三个时间点,又要合理控制字数,那么每个时间点只要任选一种观点、认识即可组织成篇,否则就易字数不可控。当然从写作的具体针对性而言,在兼顾三个时间点的同时,也可以重点突出某一个时间点,比如用递进或转折关系呈现出对某个时间点的重点突出“活在当下”等。

从行文构思看,在确定了立意以后,需要进一步追问“问什么”,以此构建作文主体部分。

为什么不可徒思过去?为什么不可丢掉过去?由此你想到哪些事例?

为什么不可厌今?不可厌今需要我们怎样?为什么不可以今境自足?善用今意义何在?怎样才算宜善用今?

不可空想将来的危害是什么?目无将来会对人生产生何种消极影响?努力创造未来需要在当下做哪些准备?

以上凡此种种追问,就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从青年的个体成长态度适当升华为青年群体的人生态度,以及此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意义,格局就更大了。

关于文体选择——一般议论文与应用性文体

尽管2021年高考一般新材料性作文有强势回归的特点,但我仍认为应用性文体写作并没有隐退,仍值得重视。这次作文虽然没有具体要求应用性文体写作,但这并不妨碍考生采用应用性文体。应用性文体有很强的情境性和交际沟通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需要学生自创合理情境,并迅速进入情境,激发写作灵感。比如你可以设想是写给同学的一封书信,你可以设想这是一次主题班会,一次学校征稿启事,一次国旗下演讲等等。应该倡导文体的多样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58662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