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丱之年的年龄范围
“总丱之年”是中国古代对儿童或少年的年龄称谓之一。根据搜索到的信息,”总角”通常指的是八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时期。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的发型。”总丱之年”涵盖的年龄大致是八岁到十四岁这个区间。
相关问答FAQs:
‘总角’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总角”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它源自《诗经》中的描述,用来指代儿童时期的发型,即头发分为左右两部分,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似两个羊角。”总角”也被用来比喻童年时期或幼年时期的人。在文献中,”总角”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礼记·内则》和《晋书·列传第三》等古籍。
除了’总角’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其他用于描述不同年龄段的词汇?
中国古代年龄段的描述词汇
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多种词汇来描述不同年龄段的个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年龄称谓及其含义:
-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
- 襁褓:不满周岁的婴儿。
-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 垂髫:三四岁至九岁的儿童,得名于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 始龀:七八岁的儿童,指儿童开始换牙的年龄。
-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
-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 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举行成人仪式,插上簪子,表示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此时男子将头发束起来,标志着成童。
- 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指男子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 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正值青春美貌之时。
- 而立之年:三十岁,意指男子到了三十岁应该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
- 不惑:四十岁,孔子曾说“四十而不惑”,意指人到了四十岁应该能够明辨是非,不再迷惑。
- 知命:五十岁,孔子认为五十岁的人能够理解天命。
- 耳顺:六十岁,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意味着人到了六十岁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
- 花甲:六十岁,来源于干支纪年中每六十年会有一次循环,称为一甲子。
- 古稀之年:七十岁,杜甫诗句中提到“人生七十古来稀”,用来形容长寿。
-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泛指非常高龄的老人。
- 期颐之年:一百岁,《礼记》中提到“百年曰期颐”,指百岁老人。
这些年龄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阶段的认识,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总角’作为年龄称谓有什么文化意义?
“总角”作为年龄称谓,源自中国古代的习俗,指的是儿童时期的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头发会被扎成两个发髻,分别位于头顶两侧,形似羊角,因此得名“总角”。这个词语不仅描述了儿童的发型特征,也成为了指代儿童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在古代文献中,“总角”常常用来形容年轻人的纯真和年轻时的友谊,如“总角之交”指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通过这样的年龄称谓,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成长阶段的细致划分以及相应年龄段儿童生活状态的文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