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卿相多少年”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同谷七歌》中的第七首。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长安卿相多少年”这句话具体是在批评当时年轻有为的人能够迅速获得高官厚禄,而像杜甫这样有才能的士人却难以得到重用。这里的”卿相”指的是朝廷中的高官,”多少年”则是对这种现象持续时间的质疑和感叹。杜甫通过这句话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不公和个人抱负难以实现的无奈情绪。
相关问答FAQs:
唐朝时期’长安卿相’通常指代哪些官职?
唐朝”长安卿相”所指官职
在唐朝,”长安卿相”通常是对高级朝廷官员的尊称,特别是那些位居中枢、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重臣。这些官职主要包括:
- 中书令: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诏敕、政令的立案起草,与皇帝共同商议政务。
- 侍中:门下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审议中书省的立案草案,决定是否实行。
- 尚书左右仆射:尚书省的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令因唐太宗曾任此职而不再授予他人,左右仆射分担尚书省的职责。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中后期,皇帝为了分散宰相权力,经常提拔非三省长官的官员参与决策,这些官员被赋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实质上履行宰相的职务。
这些官职在唐朝政治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是皇帝治理国家的核心辅佐团队。他们不仅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还参与重大决策的讨论,对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同谷七歌》中提到的’长安卿相’与现代意义上的’官员’有何不同?
杜甫在《同谷七歌》中提到的“长安卿相”与现代意义上的“官员”主要的不同在于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绝对性。在唐朝,尤其是杜甫所处的时代,“长安卿相”通常指的是在中央政府担任高级官职的贵族或官僚,这些人物往往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直接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是基于封建等级制度和皇权的,具有一定的世袭性质和不可动摇的权威。
相比之下,现代意义上的“官员”虽然仍然是政府机构中的公职人员,负责执行法律、政策和服务公众,但他们的职位更多是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和任命程序获得的,强调的是专业能力和服务精神。现代官员的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以及民主监督和问责机制的约束,不再具有封建社会中卿相那样的绝对性和世袭特征。现代社会倡导公务员的职业伦理和透明度,要求官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公正廉洁地行使职权。
杜甫为何会在诗歌中使用’长安卿相’一词来表达他的不满?
杜甫在诗歌中使用”长安卿相”一词来表达不满,主要体现在他的《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中。在这组诗的第七首中,杜甫写道:“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这里的“长安卿相”指的是那些在京城长安担任高官的贵族和官员。杜甫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当时官场中那些未能及时建功立业、关心民间疾苦的士大夫的批评和不满。他认为这些卿相们享受着富贵荣华,却忽视了国家的危难和百姓的苦难,这种态度让杜甫感到愤慨和失望。通过这样的诗句,杜甫传达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关切和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