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文与可。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文与可。这个成语出自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是:“故人胸中有筆墨,予以可覩之。”意思是说文与可画画之前,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竹子形象,如同有了成竹在胸,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计划和考虑。
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们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
胸有成竹的典故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讲的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故事。
据说,顾恺之画竹子时,并不是一边观察实物一边画,而是在心中先有了竹子的完整形象,然后才下笔作画。他画出来的竹子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就像是事先在心中长好了一样。这就是“胸有成竹”的由来,意指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计划和考虑,有把握能够做好。
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们在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胸中有了完整的谋划和构思。
胸有成竹与心中有数的区别
"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都是中国常用的成语,它们都表达了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或者考虑,但具体的含义和用法有些差异。
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来源于绘画,指的是画家在画竹子之前,已经在心中形成了竹子的完整形象。后来引申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计划和考虑,有把握能够顺利完成。强调的是计划或构思的完整性和确定性。
心中有数:
这个成语指的是对某件事情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其中的底细或者关键所在。强调的是对事情的了解程度和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预见性。
区别:
- 重点不同:"胸有成竹"侧重于强调已经有了准备和计划;"心中有数"侧重于强调对事情的了解和掌握。
- 使用情境:"胸有成竹"多用于表达对即将进行的事情有信心和准备;"心中有数"则更多用于表达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清晰的认识。
- 认知层面:"胸有成竹"可能更多地涉及到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和设想;"心中有数"则更侧重于对现实情况的一种准确判断。
在实际使用中,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成语来表达,可以更加准确地传达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