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后主刘禅。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刘备与甘夫人的儿子,他在位期间,因国力衰退,最终投降魏国,被魏国权臣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在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的时候,席间演奏了蜀地的乐曲,其他蜀国旧臣听后都泪流满面,而刘禅却显得很高兴,不思念已经失去的蜀国。后来人们用“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比喻人在新环境中得到快乐,而忘记了原本的环境或根本。这个故事反映了刘禅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成为了后人警示自我、不忘根本的一个典故。

乐不思蜀的故事

乐不思蜀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是战国时期,讲述的是齐国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沉迷其中,不理国政。下面是具体的故事:

齐宣王当政期间,非常喜爱音乐,尤其是鼓瑟。他有一位名叫孟子的臣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看到宣王沉迷于音乐,不理国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决定劝谏宣王。

有一天,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我听说您非常喜欢音乐,但是您想过没有,如果一个人在欣赏音乐时,完全陶醉其中,忘记了饥饿和疲劳,那么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会因为沉迷于音乐而忽略了百姓的疾苦。作为一国之君,您应该以民生为重,勤于政事,而不是沉溺于音乐。”

齐宣王听后,觉得孟子说得有道理,于是决定改正自己的错误。他告诉孟子:“你说得对,我以后会注意节制,不再沉迷于音乐。”

没过多久,齐宣王又犯了老毛病,又开始沉迷于音乐。孟子看到这种情况,深感忧虑,于是决定再次劝谏。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我听说有一种鸟,叫做‘蜀’,它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只吃竹子的果实。当它在树上唱歌时,声音非常美妙。但如果它一直唱歌,忘记了觅食,最后会饿死在树上。现在大王您就像这只蜀鸟,沉迷于音乐,忘记了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请您务必重视这个问题,尽快改正错误。”

齐宣王这次终于被孟子的话所打动,他意识到自己沉迷于音乐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大事。他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开始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们沉迷于某种爱好,忘记了正业。

乐不思蜀造句

他在旅途中玩得乐不思蜀,完全忘记了工作的压力。

解释: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原指刘备在蜀地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忘记了曾经的艰难险阻。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享受快乐时光时,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其他的事情。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