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一般是多少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品背景

出师表

创作时代

《出师表》创作于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 ,正值三国鼎立时期。当时蜀汉面临严峻形势:先帝刘备去世,国家实力相对弱小,北方强敌曹魏虎视眈眈。在此背景下,诸葛亮写下这篇表文,旨在劝说后主刘禅励精图治,同时表达自己北伐的决心和对蜀汉的忠诚。这一时代背景凸显了《出师表》的历史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展现了诸葛亮在动荡局势下的政治智慧和担当精神。

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生于181年的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早年经历父母双亡,在叔父诸葛玄庇护下成长。27岁出山辅佐刘备,制定《隆中对》战略,奠定蜀汉基业。擅长外交,促成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胜利。担任丞相期间,推行法治,整顿吏治,使蜀国政治清明、民心安定。晚年致力于北伐,直至234年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以其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典范。

文章内容

劝谏内容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以一位忠诚臣子的身份,向年轻的后主刘禅提出了多项极具洞察力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更是他对蜀汉未来发展的深思熟虑。具体内容如下:

广开言路

诸葛亮首先强调了 广开言路 的重要性:

“诚宜开张圣听”

他建议刘禅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先帝留下的美德,提振志士们的士气。这一建议反映了诸葛亮对民主决策的重视,他认为集思广益才能做出最佳决策。

严明赏罚

诸葛亮提出了 严明赏罚 的原则: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他主张对宫廷和丞相府的官员采用同一标准,无论是晋升还是处罚都应该保持一致。这种做法有助于消除偏私,维护法制的公平性。

亲贤远佞

最为关键的是,诸葛亮提出了 亲贤远佞 的建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用人之道对国家兴衰的重要影响。诸葛亮通过对比汉朝前期的兴盛和后期的衰败,强调了亲近贤臣、远离小人的必要性。这一建议不仅是对刘禅个人的忠告,更是对整个蜀汉政权发展方向的战略思考。

诸葛亮在提出这些建议时,并非空洞的理论阐述,而是结合了具体的人事安排。例如,他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并详细介绍了向宠的能力和品格。这种具体而微的建议,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实际关切,也展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务实态度。

通过这些建议,诸葛亮不仅表达了对刘禅的期望,也为蜀汉未来的政治走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些劝谏内容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对蜀汉前途的深远考量。

政治见解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治思想 :诸葛亮强调“公正执法”是治国的核心。他主张“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即将法令与教化相结合,注重教化的同时坚持公平执法。这种思想体现在他制定的《蜀科》中,这部法规成为蜀汉的法度基础。诸葛亮要求执法者做到“居官守法、'慎独'其身、执法尚严、除恶务尽”,以实现长治久安。这种法治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显得尤为先进。

  2. 人才观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提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他认为选用贤才是治国的关键,主张“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注重选拔“志虑忠纯”的人。这种人才观体现了诸葛亮的开放包容和唯才是举的原则。

  3. 恩威并施 :在处理南中问题时,诸葛亮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主张“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通过赦免孟获等方式争取人心。他也毫不手软地镇压了高定等顽固反抗势力。这种灵活的策略体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实用主义态度。

  4. 民生观 :诸葛亮重视民生,主张“富国强兵”。他在蜀汉推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如兴修水利、重视商贸等。这些举措提高了蜀汉的综合国力,为其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立足奠定了基础。

  5. 权力制约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他主张对宫廷和丞相府的官员采用同一标准,以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腐败和专制。这种权力制约的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通过这些政治见解,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全面素质。他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也蕴含了长远的战略考量,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忠诚表白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通过深情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巧妙地表达了对蜀汉的无限忠诚和坚定的报国之志。这种表达方式既彰显了他高尚的情操,又增强了说服力,使整篇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诸葛亮首先回顾了自己与刘备结缘的过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这段话不仅表达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也暗示了自己原本无意于功名利禄。通过这种方式,诸葛亮成功塑造了一个淡泊名利、纯粹出于理想而投身革命的形象,大大增强了其忠诚表白的可信度。

随后,诸葛亮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忠诚形象: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句话生动描绘了诸葛亮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情景,突出了他对蜀汉事业的无私奉献。这种表述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暗示了他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为后文提出的各项建议奠定了情感基础。

最能体现诸葛亮忠诚表白的部分出现在文章末尾: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并忠于现任君主。通过将个人行为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诸葛亮成功塑造了一个忠贞不渝的臣子形象。

诸葛亮还通过具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忠诚: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这一细节描述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勇毅果敢,也暗示了他为实现北伐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这种身体力行的忠诚表白,比单纯的言语更有说服力,充分体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表述,《出师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忠诚、勇敢、智慧的诸葛亮形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理想的臣子典范。

文学特色

结构分析

《出师表》作为一篇经典的政论文,其结构布局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文章整体呈现出 递进式结构 ,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展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和强烈的说服力。

文章开篇即点明蜀汉面临的严峻形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这种 开门见山 的写法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为后续论述奠定基调。紧诸葛亮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呼吁刘禅广纳谏言,这构成了文章的第一层论述。

随后,文章结构呈现出明显的 递进关系 。在提出基本建议后,诸葛亮逐步深入,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推进:

  1. 宏观层面: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2. 微观层面:具体人事安排,如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

  3. 抽象层面:阐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4. 具体层面:以先汉兴衰为例证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论证更加全面深入,既有高度概括的观点,又有具体可行的建议,体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全局视野和实践精神。

文章在结构上还巧妙运用了 对照手法 。例如,在讨论用人问题时,诸葛亮通过对比先汉和后汉的不同做法,突出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种对照不仅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也使文章结构更加丰富多样。

在文章后半部分,诸葛亮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进一步强化了主题。这种 倒叙插入 的手法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深化了主题表达。特别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生动展现了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前文的劝谏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感支撑。

文章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尾,既呼应了开篇的严峻形势,又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未来的深深忧虑和不舍之情,形成了完整的 首尾呼应 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凸显了诸葛亮的忠诚之心和责任感。

修辞手法

《出师表》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不仅内容丰富深刻,其修辞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在这篇著名的奏疏中,诸葛亮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使其政治意图得以更好地传达。以下是《出师表》中使用的几种主要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1. 排比

排比是《出师表》中最显著的修辞手法之一。诸葛亮频繁使用排比句式,通过列举相似或相关的事物,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说服力。例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这个句子通过“作奸犯科”与“为忠善者”的对立,以及“论其刑赏”的重复,形成了整齐的句式,突出了赏罚分明的重要性。排比的运用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也强化了诸葛亮关于法治和公正的观点。

  1. 对比

对比是另一种在《出师表》中广泛应用的修辞手法。诸葛亮通过对比不同的情况或人物,突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里通过“先汉”与“后汉”的对比,“兴隆”与“倾颓”的反差,强烈地表达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使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更加鲜明有力。

  1. 反复

反复是《出师表》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诸葛亮通过重复某些关键词或短语,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例如: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这里的“效”字出现了两次,通过反复强调了完成使命的决心和责任感。这种修辞手法不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和决心。

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出师表》在表达政治主张的也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平。它们共同作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赋予了文字深厚的情感色彩,使这篇政论文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

语言风格

《出师表》的语言风格堪称经典,充分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文学造诣。其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 率直质朴恳切忠贞 ,这种独特的风格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性格特征,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遣词造句上,《出师表》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简洁凝练 :文章多使用四字短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等,既节省了篇幅,又便于记忆和传诵。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诸葛亮思维的敏捷和表达的精准。

  2. 排比对仗 :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这种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也使论述更加有力,更容易打动人心。

  3. 口语化倾向 :尽管是正式奏章,《出师表》的语言却不乏亲切自然之处。如“臣本布衣”、“不效则治臣之罪”等语句,仿佛是诸葛亮与刘禅面对面交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

  4. 反复强调 :为了突出重点,诸葛亮巧妙运用反复的手法。据统计,在短短六百余字的文章中,“先帝”一词出现了十三次,“陛下”出现了七次。这种高频重复不仅强化了主题,也体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怀念和对后主的期待。

  5. 情感充沛 :《出师表》的语言饱含深情,尤其是回忆与刘备相识相知的过程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段,既表达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又暗含了对刘禅的期望,情感复杂而细腻。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个性魅力,也使《出师表》成为了一篇兼具政治智慧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研究古代汉语和文学风格演变的宝贵资料。

历史影响

政治影响

《出师表》作为诸葛亮的政治遗嘱,对蜀汉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明确了北伐的战略方向,还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强调“亲贤远佞”的用人原则,诸葛亮为蜀汉高层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政治生态的优化。文中提出的法治思想和权力制约观念,为蜀汉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了政权的规范化运作。这些影响共同巩固了蜀汉的统治基础,为其在三国鼎立中占据一席之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出师表》一般是多少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化传承

《出师表》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影响力跨越时空。它不仅在中国历代备受推崇,还广泛传播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成为儒家文化和忠臣形象的典范。文章中体现的忠诚、责任和智慧等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东亚文化土壤,影响了后世无数政治家和文人。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使《出师表》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学发展的重要参照,持续激发着人们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现代意义

教育价值

《出师表》在现代教育中具有多重价值。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还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这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感恩回报的品质具有积极影响。文中“弘毅宽厚以待下”的观点,为现代教师树立了道德榜样,强调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article/120039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