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师生共有多少人?有哪些科研成果?

南京大学师生人数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南京大学的师生人数如下:

  • 专任教师:2259人(截至2023年12月)
  • 本科生:14714人
  • 硕士研究生:18103人
  • 博士研究生:9430人
  • 留学生:1396人(截至2023年10月)

总体来看,南京大学的师生总人数大约为65802人

南京大学科研成果

南京大学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下面是一些突出的例子:

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1.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引力子
  • 成果 : 杜灵杰教授团队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发现了新的集体激发,即引力子激发。这是首次在实验上找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从而揭示了度规扰动的量子化是自旋2的激发。这项工作为在凝聚态系统中研究量子引力相关物理开辟了新的视野,并为拓扑量子计算的分数态波函数验证奠定了实验基础。
  • 意义 : 这一发现不仅在理论上验证了1930年代提出的量子引力理论,还为未来的拓扑关联物态几何效应实验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 细节 : 实验团队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阱中成功观测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引力子,并通过改变入射和散射光的自旋,观察到该激发具有自旋2的特性。实验结果从自旋、动量和能量角度提供了充分的实验证据。
  • 影响 : 该成果发表在《Nature》上,展示了南京大学在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力学交叉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1. 高效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
  • 成果 : 谭海仁教授团队在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组件领域取得新突破,其稳态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4.5%,刷新了世界纪录。这一成果为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的量产和商业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 意义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的光电转换效率和低廉的制造成本,被认为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候选者。这一突破有望大幅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 细节 : 通过优化电池结构和制备工艺,研究团队解决了大面积制备过程中常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问题,提高了器件的整体性能。
  • 影响 : 该成果同样发表在《Nature》上,显示出南京大学在新能源材料和器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1. 星系中心黑洞对原子氢气体含量的调控作用
  • 成果 : 王涛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星系中心黑洞的质量是调节星系中原子氢气体含量的关键因素:中心黑洞质量越大,星系中的原子氢气体含量越低。
  • 意义 : 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特别是黑洞与其宿主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 细节 : 通过对大量星系样本的观测数据分析,研究团队建立了中心黑洞质量和星系原子氢气体含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验证了这一模型的普遍适用性。
  • 影响 : 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提升了南京大学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国际声誉。
  1. 界面光热盐湖提锂技术
  • 成果 : 朱嘉教授团队通过仿生盐土植物的选择性吸收-储存-释放机制,成功开发了界面光热盐湖提锂技术。该技术利用界面光热蒸腾效应,强化纳米通道传质并驱动高精度离子分离,实现了高选择性、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太阳能盐湖提锂。
  • 意义 : 锂是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重要原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为低成本、环保的锂提取提供了可行途径。
  • 细节 : 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盐土植物的离子传输机制,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光热材料,用于高效选择性地吸附和释放锂离子。
  • 影响 : 该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展示了南京大学在新材料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

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

  1. 稳定细胞外miRNA的发现及其功能机制
  • 成果 : 张辰宇教授团队发现细胞外小RNA(如miRNA)在生理环境中稳定存在,并揭示了它们在细胞间通信和器官间信号传导中的重要作用。
  • 意义 : 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观念,即miRNA仅限于细胞内活动,开创了细胞外RNA生物学的新领域。
  • 细节 : 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研究团队证明了细胞主动释放的小RNA在血液等体液中稳定存在,并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 影响 : 该成果发表在《Cell》和《Nature》系列期刊上,推动了细胞外RNA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研究。
  1. 模式动物研究
  • 成果 :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开展了多项关于基因功能和疾病模型的研究,特别是在神经系统发育和肿瘤发生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 意义 : 通过构建和分析各种基因修饰的小鼠模型,研究人员阐明了一些关键基因在胚胎发育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 细节 : 例如,关于PTEN基因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研究,揭示了该基因突变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分子机制。
  • 影响 : 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和《Cell Stem Cell》等顶级期刊上,显示了南京大学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和创新能力。

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

  1.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的动态监测
  • 成果 : 王炜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荧光标记策略,用于可视化单个CdS纳米颗粒上的光催化产氢过程。通过实时监测纳米气泡的生成和生长,揭示了光催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
  • 意义 : 这一方法为深入理解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微观反应动力学和机制提供了有效手段,并为进一步优化催化剂设计铺平了道路。
  • 细节 : 在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氢气纳米气泡招募并累积疏水性荧光染料,使其能够在常规荧光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 影响 : 该成果发表在《Chemical Science》上,展示了南京大学在纳米科技和光催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1. 纳米孔蛋白测序技术
  • 成果 : 黄硕教授团队在纳米孔蛋白测序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高精度的单分子蛋白测序。
  • 意义 : 这一技术革新有望大幅降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成本和时间,提高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 细节 : 通过改进纳米孔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团队实现了对蛋白质单分子的高通量测序,并准确识别氨基酸序列。
  • 影响 : 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Methods》上,标志着南京大学在生物技术和精准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南京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推进了科学前沿,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通过持续的创新和跨学科合作,南京大学正在逐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article/126182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