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对出生成长在上杭县中都镇军联村那山旮旯里、自小做着“飞出大山”梦想的年轻夫妻,高等学府毕业后双双留在省城工作,2011年为了实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双双回家乡种田。10年后的今天,已获评“福建省农村青年示范带头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017年度福建新型职业农民典型风采”“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农民教育百名优秀学员”的聚胜家庭农场场长梁永英和她的丈夫李晓文,正在努力实现人生的乡间稻浪梦。
梦,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位于上杭西南边的中都镇军联村,有一对年轻的夫妻,曾经寒窗苦读,在家人和乡亲们的祝福声中,双双自豪地考入高校。大学毕业后,本可在大都市乐享安逸的生活,一改世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成为衣食无忧的城里人。可他们才工作几年,就返回老家山旮旯里追逐金色的“乡间稻浪梦”。
一个云淡风轻的夏日,我们来到坐落于重山深处的聚胜家庭农场,采访男女主人李晓文、梁永英。
历经十载风雨砥砺的聚胜家庭农场,已是春华秋实。这对“云耕者”夫妇精心打造的农耕展室,展品琳琅满目。从传统的一犁一耙、一锄一磨演绎成今日满天飞翔的农用无人机;从一斤几两的昔时“粮票”,到如今由聚胜农场产出的各种优质大米;从上杭农业科技帮扶示范点,到全国巾帼农业示范基地……林林总总。一叶知秋、窥斑见豹,从中看出了他们夫妇当年果敢离城返乡,既以云耕月钓的生活情趣,又以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走出展室,翠竹摇枝,山风引路,眼观聚胜家庭农场版图中的千亩锦绣田园,耳闻年产3.5万吨的粮食加工生产线的隆隆机械声,回望当年,那是一幅五光十色的画面……
在逐梦中返乡
小学同桌的两人,两小无猜。永英打小心里就明白,作为农村女孩,只有刻苦读书,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多年来,她既在田地里勤耕,又在学校里苦读,初中毕业时,以全校总分第一的成绩被上杭一中录取。天性好动调皮的晓文,当年进的是上杭二中。2002年,永英考取华东政法大学,而晓文,则就读于江西理工大学。
2008年初,他们牵手联姻,有了爱情的结晶。为了悉心照顾小家庭,永英便回老家分娩带小孩。一个夜晚,忙碌了一整天的梁永英迎来了闲静。正值禾黄稻熟,一阵山风吹过,稻浪翻滚,阵阵禾香。这时的永英,仿佛回到了总在田间地头、层层稻浪之中的少女时代,心中荡漾着激情。她沉醉在稻浪起伏的好梦之中,陶陶然十分惬意。
第二天,永英把有关稻浪的美梦,在电话中告诉晓文。他听后,也欣喜地说,类似这样的梦,他也有过。梦回家乡、梦回田园,他们异地同梦。
此后,“常回家看看”的晓文、永英夫妇,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乡亲,背着沉重的行囊进城务工,乡村成了“空壳村”。熟悉的长辈成了“空巢老人”。不少老人寂寞的晚景,触痛了他们夫妇内心深处敬老孝道的“那根筋”。不少在外拼搏的年轻人,好不容易在都市里买了房子将父母接去,寄希望于一家团聚。可是千辛万苦父母不适应又返回老家……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怎么样既能照顾好老人又能成就自己的梦想?成了他俩常常讨论的话题。历经千回万遍的讨论斟酌、深思熟虑2011年,他们下决心要告别繁华的都市,回乡种粮创业。
想法一经提出,面对的是家人和乡亲们惊讶的表情和一片反对声:“你们要扔掉城里好端端的饭碗回来做农业?”“你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坐在教室手捧书本,这么多年了,现在还会握锄头镰刀吗?”“一个农村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为的是改变贫穷的命运,不再像父母一辈子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是‘鲤鱼跃入龙门’了呀!”
首先不答应的是永英的奶奶。在奶奶的眼里,当年孙女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杭一中,曾让乡亲们赞叹不已。高中毕业又考入繁华都市的名牌大学,毕业后就业在省城。孙女的成功,曾让她无比骄傲,老人常说:我们家出了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大学生!千年的耕读文化,不就是教育后代要努力读书,远离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吗?现在怎么就要回来种田了?
自小在爷爷小农技站里钻的晓文,不到10岁就能动手帮爷爷称几斤几两的谷种、农药和化肥,追逐着未来一片片金灿灿的稻浪梦。可是,工作后每每回到老家,看到原来让长辈们为之奉献的稻田荒废,用一辈子的心血盖起来的房子人去楼空,他总觉得心里难受。在他的心中,夫妻返乡种地,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爱着家乡的那块土地。
面对着家人和乡亲们困惑和疑虑的眼神,他们初衷不改,回乡拥抱大地种粮的志向,九头牛也拉不回来。2011年,这对夫妇卷起了背包,踏上了回乡之路,追逐人生的稻浪梦。
志在山乡的云耕者
那一年,稻浪梦在心中刚刚有了个雏形,他们在老家过大年期间,向家人一五一十地和盘托出:返乡了,打算干什么,怎么干。传统的农耕文化,是扛锄头挥镰刀,握犁耙辘轴跟着牛屁股,那是祖辈们的农耕文化,如今,应该用科技知识来武装农业。但是,被乡亲们抛荒的地,怎样才能流转过来?那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农业机械,资金怎么解决……在一大堆的难题面前,家人们沉默不语。
善于言辞的永英开口说道:现在是春季,应该是秧苗拔节之时,但眼前看到的却是一垄垄农田撂荒。较边远的山坳里,多的十亩八亩,少的三分五分,杂草丛生,藤蔓漫爬,触目惊心。“鸡骨坑”,有一整块由三四百亩连成片的良田,曾经被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称作“金不换”。千百年前,客家祖先,在这山坳上一锄一镐地拓荒造田。一垄垄,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年深日久,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让这爿山坳里的田块逐渐地连接起来,形成了平展一片。数百亩田地在群山的围裹之下,上顶一方天、下坐一块地,风雨无恙。又有从充满神奇故事的上地村“皇庆山”和盐正坑、上徐坑等山峦山坳潺潺流下的山泉水润养,这方沃土也就年年岁岁地成为丰收之地。如今呢?这边有人耕种是庄稼,那边无人犁耙的却成了一块块微型的“草原”,那一整片金不换的田地成了“癞痢头”。
家人对田地抛荒之事见怪不怪,乡亲们一群又一群地外出务工,农田谁去耕作?一年无人种,荒了,几年无人管,那农田就废了。
是夜,夫妻俩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立下志、横下心,知难而进、逆流而上,把抛荒的地种起来。不但要种出水稻,而且还要种出优质丰产稻。
从此,家乡处处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晨起荷锄向田园,暮色苍茫“下夕烟”。荒芜的良田上,人们欣喜地又见复垦复耕人。他们夫妻俩相互鼓励着:先从学种田开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追逐稻浪梦的岁月
他们铆足了劲,决心不让祖先曾经用汗水浸泡出来的庄稼地荒废。自己是客家人的子孙,有责任保护耕地,至少不在自己家乡让田野荒凉的景象蔓延。再不济,也得把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种好、管好,自产自足。
都说万事开头难。返回家乡的第一件事,是把左邻右舍抛荒已久的稻田,挨家挨户说服动员将农田流转过来。仅仅40余亩地,就上上下下说了几箩筐的话,其中最多的就是对乡亲们的“保证”和“承诺”。永英夫妇为了聚集归拢起农田,练就了“铁嘴铜牙”之功。
这时,亲朋好友对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在泥土里刨食,吃力不讨好,一年到头,尽管天天两头黑,能挣上几个钱?”“谁不明白,现如今种粮食,无异于在剃须刀削铁,能有多少收益?”他们听了,只是微微一笑。他们想的是:与土地结缘,与粮食攀亲,这是庄稼人的根和本。
夫妇俩对流转来的几十亩地使出浑身解数。那浇地的水沟,早已废弃,别说让左边右侧的杂草遮盖了沟面,就是沟里长出的草也有半人高。一锄一锄地铲,一刀一刀地割,一把一把地捆。从上大学到走出校门在都市生活,手拿鼠标、面对电脑,从脑力劳动到体力劳动的转变,哪能一朝一夕就适应?腰酸背疼,手脚麻木,滴滴汗水润湿了脚下的一片泥土。
一天,永英骑着摩托车运送复合肥。一袋复合肥百斤重,扛在身上,让羸弱的她连走路都踉跄。使劲抱上摩托车后座,绑缚后跨上车直奔田间。同时在心里默念:要争气,别摔了。虽然一再鼓励自己,可偏偏不争气,骑着骑着,摩托车头飘了起来,分秒之间,车翻了、人摔了,那袋复合肥也甩出去了。一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她,竟然蒙了。待明白是摔倒了,赶紧从地上爬起来,所幸无大碍。好面子的她朝前后左右看了看,除了路过的汽车,没被谁看到。于是拍拍身上的土,再鼓励自己使一把劲扶起摩托车,抱起那袋复合肥绑好,抖擞起精气神,继续朝着前方而去!
怎么支撑起初始的水稻生产,夫妻俩琢磨:从乡亲们家里流转过来的农田才四十来亩,必须摒弃单一的农耕,走多种经营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从四面八方凑了一笔钱买鸡鸭鹅和猪牛种群,还挖掘了小鱼塘养鱼。为了牛羊的膘肥体壮,永英想起了小时候农忙季节割茅草喂牛的习惯,便抄起柴刀,重返割草的生涯。但是,割茅草喂牛,那是本地传统农业中最艰辛的农事。不说割茅草靠的是熟练的技艺,连手劲也得特别大。那长长的芦苇叶两旁,长着坚韧又锋利如刀片的叶芽,稍有不慎,就会割破皮肤。曾有人形容为“上山割茅草,双手烂如麻”。在生产队集体农耕的年代,每年春耕的农忙季节,必割那鲜嫩的芦苇芯喂牛,即使是工分最高,也不一定有人愿意去干这活。
在这多种经营和耕作过程中,所遇到的辛酸远比平凡的生活来得多得多。虽然艰涩,夫妻俩却乐此不疲。
初回的那两年,插上秧苗,奔奔波波累一年,粮食的收入与成本的付出,连持平都保不住。流转过来的田地成倍地增长了,有一整片都栽上烤烟。但几场瓢泼大雨和不期而至的冰雹,180多亩即将收获的烤烟,通通被暴雨和冰雹损废。
夫妻俩不灰心,又采购玉米种子种下了一大片。可这次的“玉米梦”不知是种子问题,还是管理不到位,结果又落入收一半、废一半的亏本旋涡之中。就连那辛辛苦苦养殖的几百只鸡鸭鹅,一场家禽瘟疫,尽数毁弃。
心身疲惫的他们常常茶饭不思,头重脚轻,连走路都打着晃:这稻浪梦之路,怎么就这么难走啊!
“目前这多种经营的路还能不能继续往前走?也许应该在优质良种上下大功夫,单纯地、全心全意地种好水稻,成功的把握会更大。”晓文被妻子的一席话点燃了新的希望:“借债了,半年一年后就得还钱。赊来的农资,到时也要按时兑现。我们如果专心选择种植优质的水稻,学好深耕农田、灌水施肥、田间管理、防范病虫害。昨天的路走过来了,今天的路正在走,不管明天的路有多曲折,我们都要前行。一句话,我们的人生已经没有退路了!”
丢掉那多种经营的幻想,踏踏实实种植优良水稻。起早摸黑了一茬又一茬,迎来了优质稻的茁壮成长,仿佛丰收在望了。
也许苍天总是对有志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一天又一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将要在希望的田野上迎来一片丰收时,临近开镰,又一场暴雨从天而降。欲哭无泪的永英,冒着急风暴雨快步登上一个地势较高的山坡,向下望去,只见数百亩沉甸甸的稻穗,在疾风骤雨中,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部倒伏在水田中。那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里,天然地“编织”成一块与“天”一般大的稻穗地毯。
那长势喜人、谷粒饱满,眼瞅着就要喜获高产,却因为这场风雨,降级降价,斤斤打折!不仅这对年轻的大学生夫妻心中十分不是滋味,就连乡亲们也为之痛惜。
马上雇工租收稻机抢收谷子……
从数百亩稻田里打下粮食后,不仅让村里村外所有的晒谷坪都晾晒了谷子,而且还“占领”了小学的篮球场、农家的院子,全村一片金灿灿。永英夫妇虽然天天忙得像个陀螺,但收割粮食的喜悦却也时时挂在脸上。
这年秋收后,他们和乡亲们一样,都获得粮食的大面积丰产。这时,他们想到了留守在田园村落的乡亲们,老的老,少的少,虽然能磕磕碰碰地种出粮食,却没那份力气卖出粮食,卖粮难,难在东家西屋。晚上夫妻俩稍稍商议了一下,第二天,就带着现金把卡车开到乡亲们的粮仓前,既为乡亲卖粮,又为国家收粮。所有粮食,过秤后马上结清购粮款。
身为女子的永英,从农户粮仓里把百斤一袋的粮食扛到台秤上,再从台秤上扛到卡车上,又一袋袋地扛到粮食购销站过秤,而后再扛着入库。这百斤的谷袋,每袋前后扛肩四趟,流下的汗水是艰辛的。都说粮安则天下安,让颗粒归仓,是晓文永英夫妇振兴乡村的不变初心,他们在自身做好云耕者的尽可能帮扶坚守在老家耕作的乡亲。
他们在积极推进提质增效打赢产业扶贫的进程中,通过土地流转、用工和生活补助,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程生产指导、培训等方式精准帮扶20户贫困户,2020年本村的乡亲实现增收17万元。通过组织承接现场观摩推介、技术培训交流活动,在水稻田间学校让培训贯穿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几年来先后培训1000余人次。还以“小户大规模,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种植大户30户以及周边农户600多户种植5169亩优质稻,2020年粮食年产量达5400余吨,产值达2800万元,让农民切切实实收获了减工降本增效的红利,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认可。
插上翅膀的“稻浪革命”
一场风、一阵雨,风风雨雨由天定。在一回又一回的风雨侵袭和搏斗痛定思痛,他们认识到,必须走农业机械化之路。这对从高校走出来的年轻夫妻,在调整思路一心一意种好优质水稻的逐梦中,走向了农业机械化之路。
2014年,国家大力振兴乡村倡导“家庭经济”,土地流转也有补贴了,政府还出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山垄田修建机耕道铺设水泥渠道,以利于机械化作业、灌溉和运输。这下可好了,他们从乡亲那里流转来的耕地规模可以迅速扩大。
在政府的扶持下,他们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列入了振兴乡村、振兴农业的议事日程。在良种上,他们依靠农技部门,选种“越光稻”等优质稻种。数十万元的“三九”牌烘干机,从上海滩一路辗转运到中都,高高地矗立在聚胜农场一隅。一台一天可烘干两三万斤的谷子,当天打下的粮食,就不再担心天上云卷云舒、阴晴雨落了。
组装起身高10米之上的烘干机,直立的铁制阶梯,夫妻俩站在地面抬头高高地往上仰望,一边是刚从水田里收割回来、堆积如山的湿谷,一边似“鲸吞”缓缓地输送出达标的干谷,虽然累极了,疲惫了,但是从此再也不要与“老天爷”赛跑了,心中的稻浪梦正在慢慢地形成,夫妻俩在烘干机前相视中淡淡地一笑。
烘干机正式工作后,由于经验不足,工作一段时间后,突然间停止运行不转了。晓文从技术上琢磨了半天,觉得有可能是那烘干机的管道被稻秆和扎麻袋的绳子缠住了绞砻。晓文想往高十余米、宽不到一米的烘干机管上爬时,才登了几级阶梯就因恐高而头晕,不得不回到地面。
看到这里,永英急了。但她也是祖辈就有恐高症的呀。在这紧急关头,她管不了那么多了,命令自己抬头往高处看,“蹬蹬蹬”地爬上了烘干机,心中一再嘱咐自己:眼睛不要往下看,一定要战胜自己。加油,加油!
登上烘干机管后,一手使劲地抓住栏杆,一手伸向烘干机的绞砻,默默地鼓励自己“稳住,稳住”。清理出绞砻片上的杂物后,在颤抖中,她再慢慢地,慢慢地一级一级地往下走。
回到地面,已经成了谷尘草灰裹塑成“雕像”一般的永英,只是粲然一笑。当年上海知名学府里的高才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稻浪梦”,心甘情愿地归真于一个村姑,披蓑荷锄、躬腰插秧、持镰收割到铺谷笪借阳光、烘干机上烘谷。这180度的转身,转了个天翻地覆、云泥之别。
他们凭着自己的学识,在农技部门的扶持下,从播种育秧,到插秧、施肥、除虫、收割、加工成大米全程机械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深层“稻浪革命”,告别了肩挑手提的传统农业。而且还与相关部门牵手,共建“烟后稻”生产基地,将科学种田覆盖到龙岩市的上杭、连城、长汀、永定和漳平。他们夫妻俩人生的稻浪梦,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
第一次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不少乡亲们跑来看热闹。夫妻俩热情地讲解。在乡亲们好奇的眼神中,他们种上了高产优质稻。在接下来农场购进大型插秧机、烘干机、碾米机等设备,引进“葡聚糖大米”后,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说:“读了书的人种田用的是科技!”
他们善待乡亲们流转给他们的耕地。按客家传统的农耕文化“惜土如金”的观念,在与乡亲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他们就对乡亲们承诺了耕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制定了在每茬水稻收割以秸秆还田和紫云英轮作的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还通过畜禽固液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沼液灌溉,减少化肥用量,倡导传统的绿色种植,让乡亲们放心。
璀璨的稻浪梦
战胜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是永英和晓文夫妇的一种坚守。唐朝诗人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他们夫妇创建的聚胜家庭农场,则是“年年岁岁百花相似,岁岁年年聚胜不同”创业的磨砺,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是一种财富。每当收获季节,黄澄澄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的金子。人们都说:惜地惜粮的人,是一定会有福报的。这时的他们,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一批批粮食输送到国家的粮仓,上了百姓的餐桌,感到能为推进振兴乡村建设出力,是光荣而有福气的人。
果然,他们的福报不请自来:乡亲们看到他们走进高等学府,又返回家乡扎扎实实地种田,无论是坚持耕耘田园的,还是因外出稻田抛荒的,都纷纷把良田好地归拢到他们麾下的农场。聚零散成整体、聚小胜为大胜,这就是他们取名“聚胜家庭农场”的初衷。
如今,聚胜农场家大业大,与聚胜结缘的乡亲们,脸上都挂着如花朵般盛开的笑容。
看前头,种粮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生于长于红土地上的他们,还会遇到风狂雨横之时,但只要立于红土地铸就的精神高地上,就会有大海的宽容、竹的坚韧、滴水的毅力。能够摒弃繁华而甘于寂寞,乐于在田地里“滚一身泥巴”的他们,璀璨的稻浪梦正在向他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