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清朝皇帝特别不自由:想召幸妃子,只能在吃过晚饭以后,且程序特别复杂;想过夜,只能找皇后,且不能对她动手动脚。因为过夜,就只是纯过夜,不能让侍寝。
这是清朝入关后的规矩。
在清军入关前,满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没有那么多苛刻的规矩,可以随心所欲宠幸女人。
但是,清军入关后,他们吸取了明朝嘉靖皇帝的教训,开始限制皇帝和后妃之间的交欢。
在清朝,皇帝虽然坐拥天下,却不能随意宠幸妃嫔。
他们认为,皇帝的一言一行,是天下的表率,清朝皇帝白天必须为朝政兢兢业业,用过晚膳才能按照规矩,召幸妃嫔。
召幸妃嫔的步骤
皇帝坐拥天下,但他如果生活在清朝,一定会为复杂且反人类的召幸制度,头痛万分。
清朝的侍寝制度,是真的反人性。
- 翻牌子,确定人选。
经常看清宫剧的读者,肯定见过太监端着绿头牌,请皇帝翻牌子的画面。
为了让自己的牌子被皇帝翻,妃子们还要费尽心机讨好这些太监。
在清朝的历史上,皇帝召幸妃嫔,的确需要翻牌子。
根据《清代野记》的记载,皇帝翻牌子的时间,一般是在准备吃晚饭的时候。
《清代野记》:“每日晚膳时,凡妃子之备幸者皆有一绿头牌,书姓名于牌面,式与京外官引见之牌同。或十余牌,或数十牌,敬事房太监举而置之大银盘中,备晚膳时呈进,亦谓之膳牌。”
在等待吃晚饭之际,敬事房太监需要瞅准时机,端着大银盘出现在皇帝面前。
他们手上的大银盘上,放着写有妃嫔封号的牌子。
这些牌子,顶部为绿色,因此也被称之为绿头牌。
皇帝将谁的牌子背过去,谁就是当晚侍寝的幸运儿。
不过,再大的银盘,也摆不了全部妃子的绿头牌。
比如康熙皇帝有50多个妃子,大多数时候,有一半以上妃嫔的绿头牌不在银盘里。
在清朝,哪个妃嫔的绿头牌可以摆上去、哪个妃嫔的绿头牌放在中间,都有非常大的讲究。
为此,确实有不少人,会选择贿赂敬事房的太监。
他们日日看着皇帝翻牌子,清楚皇帝的习惯,了解摆在哪个位置,容易被皇帝顺手繁中,哪个位置最容易让皇帝动恻隐之心。
当然,如果是皇帝喜欢的妃子,就不需要动这些小手段了。
皇帝心心念念的人,就算绿头牌不在银盘里,也会被直接被问起。
比如《甄嬛传》中,刚进宫的甄嬛,就曾经几度被雍正问起。
这种表演形式,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侍寝的决定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
- 吃晚饭,坐等敬事房送人。
确定侍寝妃嫔的人选后,皇帝就可以安心吃晚饭了。
吃饱喝足后,基本上就可以坐等敬事房的太监,把选中的妃子送过来了。
是的,是把妃子送过来,而不是皇帝去妃子的寝宫。
《清宫词》的诗注中,有人专门对描写了敬事房到底是怎么把人送过来的。
原文如下:
“嫔妃召幸,遣内侍扣宫门,用红被裹而负之以行。至第一间房,除去衣锦,裸体而进;至第二间房,复取衾裯;至第三间房,方是皇帝寝室。”
简单来说,被选中的妃子,需要先沐浴,洗干净以后,不能穿衣服,而是用棉被卷成长条状,由太监们把她们抬到皇帝的寝宫。(不知道夏天会不会热……)
这个画面,很多清宫剧都有呈现。
比如《甄嬛传》中的鹂妃,第一次侍寝,就是这么被抬着去的养心殿。
但是,她第一次侍寝,太紧张了,全身颤抖,又被皇帝派人抬着送了回去,招致满宫嘲笑。
在清朝,被选中侍寝的妃嫔,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好好洗澡。
剩下的,都有人代劳,连走路都省掉了。
- 侍寝动作标准化,侍寝时间有限制。
侍寝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千人千面。
但是,清朝很反人性地把侍寝的动作进行了规定。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侍寝开始时,皇帝得躺在床上,把被子盖好,但是需要把脚露出来。
妃子从裹着的被子里爬出来,然后从皇帝脚的那头,开始往上爬。
《清宫档案》:“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
《甄嬛传》中,祺贵人第一次侍寝,就是按照上面的要求进行的,还是比较严谨的。
侍寝结束后,太监们需要将妃嫔,从皇帝脚的那一头拖出来,然后用被子裹着抬出去。
“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
以上,就是对侍寝动作的具体规定了。
中间的过程,皇帝还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不过,除了规定侍寝动作,清朝还对侍寝时间有了规定。
“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
侍寝过程中,敬事房的总管和扛妃子的太监,都会在窗边等候。
如果时间太久了,总管太监就会在门口大喊:“到时候了。”
此时,皇帝可能就会尽快结束战斗。
如果皇帝正在兴头上,就不会搭理太监。
太监们就会继续等候,掐表,到了时间,再次大喊:“到时候了。”
如果喊了3次,那么皇帝必须让太监进来,把妃子带走。
就算他还没有尽兴,按照祖训,他也不能和妃子继续了。
至于多久提醒一次,正史里没有详细的记载,如今我们看到的那些具体时间描述,大多来自于野史。
因为可信度不高,所以暂且不提。
- 决定是否留孩子。
妃子被扛走后,皇帝还必须做一件事,那就是决定是否留孩子。
一般来说,妃嫔刚被抬走,领头的太监会进来询问皇帝,是否要给妃嫔留孩子的机会。
即:“留不留?”
如果皇帝同意留孩子,侍寝妃子就能安然回到自己的寝宫。
随后,敬事房会详细记录侍寝的具体时间,以备来日怀孕时核查。
如果皇帝拒绝留孩子,侍寝妃子就没办法回寝宫了,要进行特殊处理。
“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
古代避孕手段,没有现代发达,不允许留孩子的妃嫔,一般是通过物理手段杜绝怀孕。
这种避孕方式,到底是否科学,咱们也不清楚。
不过规矩就是这个规矩,必须按要求来办。
皇帝很少不让妃嫔怀孕,因为多子多福嘛。
以上,便是清朝妃嫔侍寝的一般步骤了。
有没有皇帝不遵守的情况呢?
当然是有的。
绝大多数妃子,都必须按照以上规矩和步骤侍寝。
但皇帝毕竟坐拥天下,如果他非要玩不一样的游戏,似乎也没人能拿他怎么样。
不过,侍寝这件事,兴头是比较重要的,如果总有人让你扫兴,估计你也会很难受。
按照规矩,皇帝如果不遵守以上规矩,那么中宫皇后必须出面规劝。
此时,皇帝必须听从皇后意见,离开妃子,而这个妃子,将会受到杖责的处罚。
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咸丰皇帝就曾违反游戏规则,被皇后劝诫,颜面大失。
咸丰六年,咸丰皇帝特别宠爱懿妃。
懿妃,是未来的慈禧太后。而皇后,则是未来的慈安太后。
当时,咸丰总爱在懿妃处过夜,一连好几天都不出门,也不理朝政。
皇后就顶着祖训,跪在皇帝寝宫外面,然后派人进去把皇帝叫起来,听从祖先的训诫。
《清稗类钞》:“威丰六年(1856年)春,皇帝住在孝钦处((即慈禧太后)数日,不理朝政。孝(即慈安太后)便头顶祖训到皇帝寝宫外跪正,命人请皇帝起来听训。”
这件事的结果是,咸丰皇帝赶紧出门上朝,而懿妃跪着受罚,还被杖责一番。
至于皇后,毫发无损。
根据清朝的祖训,皇后有规劝的职责,皇帝不能因此责罚,还必须听劝。
由此可见,在清朝当皇帝,着实有些憋屈。
从繁衍子嗣的角度来说,侍寝时间长,让皇帝尽兴,能增大妃嫔怀孕的概率,对皇家开枝散叶,百利而无一害。
可是,清朝却规定了近乎苛刻的侍寝规则,还不让皇帝和妃嫔过夜。
这种奇怪的制度,到底是为什么呢?
细究制度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清朝皇室宁愿少些子嗣,也要坚持侍寝制度,不仅是为了皇帝的安全,更有政治考量的因素。
- 吸取明朝教训。
俗话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越是极致的快乐,越容易让人放松芥蒂。
很多时候,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明朝的嘉靖皇帝,因为在宠妃宫里过夜,直接被多位宫女用绳子勒住脖子,险些丧命。
幸好宫女们力气不够,又没有经过演练,手忙脚乱,嘉靖才逃过一死。
如果这群宫女里,但凡有那么一个心理素质强大、身手利落的,嘉靖都有可能直接丧命。
清朝入关后,承袭了明朝的制度,也充分吸取嘉靖皇帝的教训,才制定了这种近乎苛刻的侍寝制度。
- 反清势力太强大。
除了吸取嘉靖皇帝的教训外,反清势力强大,也是一个原因。
在清朝皇帝的后宫中,汉族或者具有汉人血统的妃嫔数量不少。
万一这些妃子里,有人不要命,就想着暗杀皇帝,那么极有可能成功。
为此,清朝侍寝制度才要求妃嫔侍寝要用棉被包裹,且严格控制时间。
你看,被专门的棉被包裹,可以防止妃子带利器;严格控制时间,可以缩减作案时间;门口有人把守,可以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至于皇后,大多都是满军旗出身,和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家族联系、利益联系。
她们恨不能皇帝长生不老,自然不可能对皇帝有杀心,这才有了过夜的殊荣。
- 彰显皇后地位,平衡后宫。
后宫讲究雨露均沾,但这句话,只在妃嫔身上适用,皇后不在此列。
只规定皇后处可以过夜,满足了皇帝需要陪伴的需求,也不至于招致后宫妒忌。
相比于其他妃嫔,在皇后宫中过夜,就没那么多规矩了,也可以促进帝后感情。
当然了,按照规矩,在皇后处过夜,一般也不能对皇后动手动脚。
因为过夜是过夜,侍寝是侍寝。
如果想让皇后侍寝,也不是不行,但是需要走一下程序,至少需要告诉敬事房,将侍寝的时间记录下来。
《清代野记》:“帝与后交,敬事房则第记其年月日时于册,以便受孕之证而已。”
不过,不管怎么样,和宠幸妃嫔相比,宠幸皇后的步骤就简单了许多,想要留宿也没有问题。
- 避免皇帝沉迷女色,荒废朝政。
皇帝在坐拥天下的也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
在皇权时期,皇帝的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皇帝在处理朝政时,需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沉迷于女色。
为了避免后代子孙沉迷女色,清朝才特地规定了反人性的侍寝制度。
限制侍寝时间、不让过夜、太监掐点抬人……这些看似没人性的规矩,藏着清朝皇室祖先的拳拳苦心。
这些制度,都在暗搓搓提醒皇帝,要当一个贤明君主,不能沉醉于温柔乡。
当然了,也有专家认为,通说认定的清朝侍寝制度,并不可信。
因为清朝官方记载,没有对具体制度进行说明。
但是,我认为,目前关于侍寝制度的记载,可信度非常高。
- 不记载详细的侍寝制度,是正史的一贯做法。
历朝历代的正史中,都只记录后妃制度。
至于侍寝制度,几乎没有几个朝代的正史,会详细去写,因为这个事情,真的太小了。
清朝正史不记载,也并不奇怪。
- 清朝侍寝制度的记载,并非来自毫无根据的野史。
已有记载了清朝侍寝制度的文献,并不都是没有任何可信度的民间野史。
比如,《清宫词》的作者,是清末吴士鉴编撰的。
在时间上,《清宫词》比较贴近史实。
而这本书里的诗词,要么是满清遗老写的,要么来自官方记载,立意就是披露宫闱之事,可信度极高。
- 清朝侍寝制度,有许多书籍可以印证。
清朝末年,直接写妃嫔侍寝的书,并不算多,但也不少。
相比于毫无根据的野史,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可以相互印证。
比如《皇清秘史》、《清宫秘事:光绪与德龄秘恋》,都提到了敬事房太监驮着侍寝妃嫔的规矩。
而《宫女回忆录》里,也以宫女间说笑打趣的口吻,提到了侍寝是被裹着抬进抬出的。
由此可见,清朝的侍寝制度,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和历朝历代的差别很大。
但不管是清朝入关前,还是入关后,妃嫔都只是皇帝的附属品。
她们的一切,都是为皇帝服务的。
她们的最终的地位和归宿,也都在皇帝的喜怒之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哪怕是贵为一朝皇后,一旦惹怒皇帝,也容易面临万劫不复的境地。
且看乾隆的乌拉那拉氏皇后,断发后被抹去了一切存在痕迹,自己也被塞进了妃陵。
虽然,如今已经查不到乌拉那拉氏皇后到底为何断发。
但是,从她当皇后时,令妃还能毫无忌惮生好几个孩子,后宫嫔妃孩子的出生率也很高,也可以看出,她应该不是什么心肠歹毒之辈。
后世推测,乌拉那拉氏皇后,极有可能是因为劝诫乾隆,才被抹去了痕迹。
相比于瞬息万变的宫廷生活,当一个普通小老百姓,也挺幸福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