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创业史》时,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中学生。那时因为我们所处地方偏僻闭塞、文化落后,加之家境贫寒,书籍真是少得可怜。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却常常处于精神的饥饿状态。凡是能找到的课外读物,我都囫囵地读了,这其中就包括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说实话,那时我读书不求甚解,读小说不过是为了看故事、瞧热闹,填充空虚的心。当时读完《创业史》(第一部)后,我觉得并不怎么好看,很快就淡忘了。
二十年过去了。当我获得了一点所谓的社会阅历,特别是当我跻身文学创作的羊肠小道,尝试了创作的艰辛劳苦才悟觉到柳青为什么会留下“文学是愚人的事业”的名言了。带着一种重新审视甚至是挑剔的眼光,我又一次阅读了尚未完成的《创业史》一、二部。
我承认,当一翻开《创业史》,我仅有的一点挑剔立刻就被柳青征服了,甚至感觉到自己萌动的审视心理是多么的幼稚可笑。我终于跪下来了,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创业史》是需要跪着读的,只有跪下来读,才能走进柳青大师创造的艺术境界。在那里,在关中平原的蛤蟆滩,一群穷苦的庄稼人带着满身泥土,带着浓烈的旱烟的呛味向你走来,他们中间有一心走社会主义互助合作道路的贫雇农梁生宝、高增福、有万、欢喜,有摇摆不定的中农梁大、梁生禄、郭世福,有仇视社会主义的富农姚士杰,还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基层领导人杨国华、王佐民,所有农村社会各阶层人物在社会主义革命初期阶段的不同心态、思想、矛盾、斗争和变化,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你不得不与他们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中你可以感受到,柳青其实就是蛤蟆滩的普通一员,他也许就是农技员韩培生,也许就是县委副书记杨国华,他的思想他的情感,甚至他的血液都与蛤蟆滩的庄稼人有着天然的不可割舍的联系。当读到那些衣衫褴褛的庄稼人为困苦的生活而奋斗,我相信柳青在写作时一定流着眼泪,一定倾注了最深厚的感情。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从最初的社会主义创作方法,到后来经历的各种现代派探索手法以及种种玩技巧似的舶来品试验,最终都退回到了现实主义,现在不是仍然在讨论所谓现实主义的回归问题吗?文学,说到底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如果不反映社会历史现实,文学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只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文学才有意义。诚然,反映现实的创作方法或者说实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需要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是最根本的是永远不能背离现实主义的精神,不能脱离现实超越现实。柳青正是坚持走了一条扎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才创作出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创业史》。《创业史》影响了一代作家,特别是陕西的作家,但是直到今天,有哪一个作家敢说,他的作品已超过了《创业史》?我们现在不是有许多所谓的“著名作家”“著名青年作家”吗?而像柳青一样被冠以“人民作家”称号的有几个?
“人民作家”的称号,柳青是当之无愧的。作家,只有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老老实实做人,扎实深入生活,才能写出无愧于人民养育的伟大作品。
《创业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块未竣工的丰碑,当我们有勇气站起来审视它的时候,正像维纳斯女神一样,表现出一种残缺的美。如果一切都很圆满,那么还有遗憾、还有美吗?
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更要张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article/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