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圣人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学问。
老子告诉孔子,做人一定要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因时制宜,临机制变。孔子在对自己的弟子说:老子就像龙一样神秘莫测。
老子是谁?为什么圣人孔子会给予老子这么高的评价?
《道德经》是怎么来的
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曾经是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当于如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眼看周朝日益衰败、气数将尽,便辞去官职,云游四海。
游历到函谷关时,在关令尹喜的盛情邀请下,老子写下了5000余字的《道德经》。写完老子继续云游,从此再也没有人得知老子的下落。
《道德经》这部著作,虽然仅有5000余字,其中却涵盖了修身、治国、用兵和养生之道等等多方面的内容。
至今,《道德经》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所有被翻译成外国文字的作品中,《道德经》也是除了《圣经》之外,发布量最多的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道德经》究竟讲了什么东西?以至于仅仅用了5000余字,就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
什么是“道”
要读懂《道德经》,首先就是要理解这个“道”字的含义。老子认为,世上有一种东西,在万物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这种东西看不见、听不着,也摸不到,“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道”创造了万物,培育了万物。“道”没有借助任何外力,也没有任何目的。“道”虽然生养了万物,但他却不去占有、主宰和改变万物。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说,天地间运行的规律,就是让万物自然生长,天地并不会偏袒任何一样东西。
而在周朝后期,老子亲眼目睹了田地荒芜,饥荒肆掠,而统治者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老子认为,老百姓的生活之所以这么穷苦,就是因为统治者制定了非常严苛的法令和税收政策。
在长期的压迫之下,老百姓必然会奋起反抗,与统治者作斗争。这个时候,人为制造的灾祸就出现了。
这就让老子总结出了一个观点,即统治者应该效法“道”得无为精神。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的意思,而是指不要胡作非为。
换言之,老子的意思是,统治者应该去引导和辅助百姓,让百姓自由发展,而不是为了争夺更大的利益,任意制定一些法令去干涉老百姓。
这便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还认为,人应该向“道”学习柔软。因为,越是柔软的东西,越是坚不可摧。比如说,一根木头,虽然看似坚硬,却能被轻易折断,而一棵青草看似柔软,却不能被折断。
在老子看来,世上最柔软的东西就是水,而真正达到至高境界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有什么特点呢?它从来不和万物争抢什么,只是默默地滋养万物,并且只会往低处流淌。
正是因为水什么都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什么能与水争。
这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统治者不争,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国家之间不争,才能和谐共存。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国家,只有保持谦和、隐藏自己的锋芒,这个社会才会按照自然规律去健康发展。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要做到虚怀若谷,用宽广的胸襟,去包容和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样一来,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明澈,才能让自己不再焦躁、迷茫。
老子还认为,“道”一直都在不断地运动。世间的万物也会跟着“道”的运动而变化。这种变化有两个特征: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比如世界上有美就有丑、有高就有矮、有长就有短、有善就有恶……任何一种东西,只要发展到了极限,就会相互转化。简单来说,也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根据这个规律,老子认为:如果你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东西,就必须先给予对方一些东西;如果你想到达千里之外的远方,就必须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如果要处理困难的问题,要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入手;如果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就要从细节之处入手。
“道”不仅是永恒运动的,而且是循环往复的——而万物本身就是因为“道”的运动而被创造的,所以万物当然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
就比如说很多植物生于尘土,最后也将归于尘土;再比如人在出生之前是无形的,当人的生命消亡同样也会归于无形。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
正所谓大道至简。所以人应该摒除内心的杂念和欲望,回归到最初的那种简单质朴中去。
在《道德经》中,“无为”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表达的所有观点,几乎都是建立在“无为”的基础之上。
换一个角度来说,老子认为,不管是人还是国家,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灵活机变。如此,才能长久地存续下去。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阐述了诸多世间的真理。比如说:聪明的智者不会多说话,喜欢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过于追求名利,就会付出更多的代价;懂得适可而止,才能保持长久的平安。
结束语
《道德经》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以上也只是个人对《道德经》作出的一些简单甚至肤浅的解读。
可以这么说,《道德经》全文虽然只有5000余字,但如果想要全面而正确地解读《道德经》,恐怕没有数十万字是解读不出来的。
更《道德经》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即使到了如今也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