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究竟难不难?
2022高考在6月8号落下帷幕,可是网上争议骤起,很多学生、教师、家长纷纷说今年高考试题太难,呼声之高直上热搜,也有学生、教师、家长说高考试题合适,只有提高难度才能筛选出真正的人才。
高考甲卷语文作文题就《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故事情景,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新高考一卷语文作文题《结合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写一篇感悟与思考的文章。说“难”的一方说命题让学生不知所云,无从下笔,这哪里是在考学生的语文,完全是在考脑筋急转弯;说合适的一方说,考题恰恰是考出了学生的悟性,打开了展示语文素养的窗户,考出了真正的语文水平。
评价数学考题也是说“难”的呼声一片,试卷增加了很多综合情境设置,比如《梦溪笔谈》、南水北调工程、垃圾分类、嫦娥二号卫星等等。这些考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超强计算能力,阅读理解,生活应用、逻辑、视野等等。说难者说题型之怪异从来没有接触过,脱离课本,超出课标,计算量之大根本就难以完成;叫好者说这种考题才是把课标要求融会贯通,考出学生真实的数学天赋,才是真正为国家挑选精英人才。
究竟2022年高考试题难,还是不难?是否超出课标,是否考教脱节?学生、教师、家长站在各自的角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应试教育下,教为考,练为战,如果教和练的内容与最后高考试题脱节,平时教的、练的不考;考的却是平时没有教过练过的,形成严重的考教分离,那么就一定有一方出了问题,是出题的问题,还是教学的问题?谁能说得清,道得明?谁能拿出权威意见?
高考不仅涉及千家万户莘莘学子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国家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的机制。说这次高考试题过难的一方认为:没有必要为了选拔极少数拔尖人才而不适当地拔高试题难度,为掐尖而捆绑超过90%以上的学生。试卷难度过高,缺乏分层功能,使中上、中等、中下、低等成绩的考生混为一坛,影响大多数院校的招生选才;说这次高考试题合适的一方认为:正是由于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考试和大计算量,才能筛选出真正的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才应对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谁能权威性地评判双方的争执?
在高考、教材与课标、教学、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这个教学生态圈中,在考、教、学的环节上,高考是顶级指挥棒,教材与课标是次级指挥棒,其余的都是围绕指挥棒转的因素。如果考教脱节,考教各唱各的调,各行各的事,这让学生如何适从?
究竟高考试卷难不难?应该是出题部门、教材与课标制定部门,教学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形成的共识来确定,只有这三个部门的共识才是高考试卷究竟难不难的权威意见。
实践出真知,建议针对高考成立“教材编撰与课标专家陪考团”,与高考同时进行陪考。这种陪考制的建立,有助于专家对教材与课标的合理性、科学性、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与学习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更加精益求精,并且身体力行,要学生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比如把高中必背古文从14篇猛增至72篇,如果专家陪考中自己都背不了,就证明教材古文必背篇数过多。
如果专家陪考团平均得分很高,高考学生的考分高低层次分布合理,证明教材与课标制定合适,高考考题设置合理,考教没有脱节,而且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如果专家陪考团平均得分很低,高考考生得分比起以往也大幅度偏低,那就需要反思究竟是教材与课标制定不合适,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还是高考出题超标和与教学要求脱节?由教材编辑、课标设计部门与高考出题部门进行研讨,找出原因。
如果专家陪考团平均得分很高,高考学生的平均考分很低,那就要反思教材与课标是否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符合青少年学习规律?
通过陪考,教材与课标专家可以非常专业地对出题专家提出意见,究竟考题是否超标,是否与教材和课标脱节?
另出题专家也可以对教材编撰与课标制定提出专业意见,指出教材编撰与课标制定是否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最后由教学部门组织评审团来评估教材编撰与课标制定专家和出题专家的意见,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接受能力与身心健康的实际情况向教育部写出教学实施报告,指导下一学年的教学。
建立专家陪考制度可以有效解决高考出题、教材编辑、课标制定与教学实施的统筹协调,避免出现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考与教学脱节,权威地回答究竟高考考题难不难,平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争执,更加科学地指导今后的教学活动。
由这次网上热议高考试题难,还延伸出两个问题:
一、为了筛选特殊人才,是捆绑超过90%的普通考生的高难度掐尖考试好,还是筛选方法多元化更好?
二、什么难度的高考才能既满足选拔人才的需要,又能兼顾不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以天才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的教学,造成学生学业压力过于沉重,以至于大面积地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现今中小学教育学业负担过重是普遍现象,造成近视眼、抑郁症一类精神疾病频发,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所以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下发减负令。面对这种情况不适宜再加大超难度超极限教学。如果要用高难度考题筛选天才,何不筛选方法多元化:
1、通过大学自主招生的特别考试来筛选。
2、在各种高级数学竞赛的金牌选手中筛选。
3、通过研究生考试来筛选。
高难度考题分不出中上、中等、中下、低等的层次,影响大多数院校的招生质量。
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天才与普通学生都在中国这条大船上,都是有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试想如果为了筛选极少数天才而把高难度教育推向绝大多数普通学生,造成超难度超极限教育摧残普通学生的身心健康,况且超极限教育同样也会损害天才的身心健康,北大新生30.4%有心理问题,其中一些还想自杀就是实证。如果将来一个公司,在领导之下的50%员工都是高度近视眼,或抑郁症一类精神疾病患者,这个公司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吗?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这种情况,国家好得了吗?如果国家状况不好,精英会过得好吗?所以高考必须在筛选天才与保护绝大多数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只有保持教育生态链的平衡,才能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国家和惠及全体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