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浆纸)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中最早出现的,不过中国并不是最早制造纸张的国家。纸张是文字书写的载具之一,总是先有文字,后有包括纸张内的载具。这是基本的发生逻辑。
莎草纸与羊皮纸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500年左右),后来变为楔形文字,文字的载具是泥板,书吏在两河流域特有的粘土捏成的泥板上写字,写完以后烤干,泥板就变得非常坚固,成为契约和凭证。
随之出现的,就是最早的纸张——古埃及的莎草纸了。莎草纸承载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简化而来的圣书体文字。目前存世的最早的莎草纸是英国埃及学家沃尔特•埃默里在古埃及第一王朝重臣赫马卡的陵墓中发现的,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已有5000年之久,比中国浆纸造纸术的出现早了3000年左右。
莎草纸是用纸莎草茎制作的纸张。古埃及人把纸莎草的表皮剥去后,将草的内芯纵向切成多条薄薄的长条,然后将这些长条横向拼成一张纸的模样,再在背部纵向拼接一层,以增加纸张的厚度和强度。他们会用重物压干层层叠起的草芯里的水分,再放在太阳下晒干,用贝壳磨平表面上凹凸不平的地方,层叠的草芯就变成了一张可以书写的莎草纸。将多张莎草纸用面糊粘起来,还可以得到纸莎草卷轴。
莎草纸出现后,首先在埃及风行。以往只有法老和显贵的墓穴里有的关于死后世界的咒文和壁画,现在平民可以绘制在廉价的莎草纸上,带进坟墓,作为死后旅途的指南。此后,莎草纸逐渐风靡环地中海世界,取代了各地的蜡板、泥板等书写媒介。到古埃及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400年),莎草纸的产量达到每年数千卷,到罗马征服埃及前后(公元前48年),则达到数百万卷。
古典时代知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49万卷、塞拉比尤姆图书馆的藏书4万多卷,全都是纸莎草纸卷轴。古希腊诸多哲人的著作、死海古卷、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演说家西塞罗、5世纪的圣奥古斯丁、6世纪狄奥多里克东哥特王国的哲学家兼大臣波爱修斯、卡西奥多罗斯的精彩作品,都是靠莎草纸卷传布天下。没有莎草纸,这些卷帙浩繁的著作是难以想象的。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的文明进展,与莎草纸关系巨大。
到公元前3世纪,欧洲和中东在纸莎草纸之外,又开始使用羊皮纸。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从小亚细亚直到中亚的广大地区,令这些地区进入希腊化时代,各王国之间进行文化、体育的全方位竞争,试图在希腊化世界获取崇高的声望。
其中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帕加马王国有意在文化上追赶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建起了雄伟的图书馆,埃及的“希腊人”国王托勒密二世不想给帕加马王国机会,实行莎草纸禁运,帕加马不得不开发新的书写媒介羊皮纸,且逐渐流传到欧洲和中东。
所谓羊皮纸的叫法,其实包括了羊皮和牛犊皮,其制法是将羊皮、牛犊皮在石灰水中浸泡去除脂肪和毛发后,使用专用的木框架极力拉伸,再打磨而成。羊皮纸两面光滑、书写方便,且能刮掉字迹重复使用,虽然价格偏贵,但仍然在欧洲和中东得到广泛使用。
莎草纸的使用,远在中国浆纸出现之前;羊皮纸的使用,大致与中国浆纸从出现到普及的时间同步。
中国浆纸与文明飞跃
纸莎草纸出现1500年中国有了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动物肩胛骨上的甲骨文,到商朝后期又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春秋战国时代的书写媒介则以竹简和木牍为主,此外还有比较贵重的缣帛。
也就是说,中国上古时代,长期在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木牍跟欧洲和中东的纸莎草纸竞争,文化传播的效率远不及欧洲和中东。直到纸莎草纸出现了3000年左右,西汉后期才出现了灞桥纸等早期纸张,但这些纸张凹凸不平,多用作铺垫物、包装纸而非书写,到东汉蔡伦改善造纸术后,纸张才广泛用来书写。
因为中国纸都是先制纸浆后抄纸,可称为浆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最关键的技术要点是两个。一是材料多元化,可以使用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廉价材料打浆造纸,令浆纸成本低廉;二是让浆纸的表面变得光滑,易于书写。
此后造纸术的发展也集中在这两点的延长线上,一方面引入更多原料,进一步降低浆纸的成本,如魏晋南北朝引入的桑皮、藤皮,隋唐五代引入的竹子、麦秆、稻秆等;另一方面改善毛笔在浆纸上的书写体验,研发出了剡藤纸、水纹纸、宣纸、澄心堂纸等名纸。
蔡伦虽然让浆纸脱胎换骨、潜力无限,但是两汉体制内耗极高,注定了生产事业发展迟缓。许多两汉引进中国的物种如葡萄、石榴、大蒜(胡蒜)、香菜(胡荽),都要到魏晋南北朝才普及。用纸也一样,汉魏时期浆纸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书写媒介是浆纸、竹简、木牍并行的状态。此时的欧洲和中东是莎草纸、羊皮纸并用。
直到东晋,随着经济、文化、民生的复苏,造纸术得到改进,造纸原料增加,纸张产量大增,出现了受范宁等士族青睐的藤角纸,官府文书才普遍使用藤角纸而非土纸;东晋末期,短暂篡夺帝位的桓玄下令“以纸代简”,纸张才全面取代竹简,成为中国主要的书写媒介。
浆纸的普及在中国引起了信息革命。古代为了节省篇幅而使用的大量生僻的单字词变成了易懂的双字词,汉语变得更易理解,提升了识字率;不用特意节省字数,也催生了工整铿锵的骈文,一句话可以表达出来的意思,改用两句话正反申说,增强了汉语的文学性;由于纸张价格比简牍低廉,新著作和古籍写本的数量也比以前明显增多,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这浆纸也真正地走向世界,对欧洲和中东产生了重大影响。
浆纸的改良与最终胜出
浆纸相比于莎草纸和羊皮纸,有诸多优势。
莎草纸的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后期造的纸莎草纸加工过度,在潮湿环境下不易保存(早期的纸莎草纸则无此问题),虽然在干燥环境下保存几千年也不是问题;二是纸莎草基本上只产于埃及,西西里岛和约旦也有少量生长但不足以支撑造纸业,所以当地中海没有统一时,占据埃及的势力会垄断纸莎草纸的生产,人为地抬高价格来获利,反而不利于纸莎草纸的广泛流传。
纸莎草纸虽然不算贵,但制造成本比中国浆纸还是要高一些,所以竞争力不及浆纸。
羊皮纸的问题主要也是两点:一是偏贵,虽然没有贵到很离谱的地步(一张羊皮对应不止一页羊皮纸),修道院和富人还是用得起,但比纸莎草纸要明显贵一些;二是其供应受限于季节,一年中只有集中杀羊的时节才有羊皮纸提供,买家买纸机会有限,容易储备不足,很不方便。
羊皮纸可以刮削掉字迹重复使用,令罗马教宗和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都非常不喜,因为他们的书面命令有可能被人篡改,所以欧洲和中东的政府部门在很长时间内坚持使用纸莎草纸。
与莎草纸相比,中国浆纸取材广泛,哪里都可以造,在潮湿环境下也能长久保存,而且价格还更低一点;与羊皮纸相比,中国浆纸价格低廉得多,而且什么季节都可以造,也不能抹掉字迹篡改,所以最终取代了纸莎草纸和羊皮纸。
不过,也正因为欧洲和中东习惯了在类似于浆纸的纸张上书写,浆纸才能顺畅地进入这些地方的市场,莎草纸和羊皮纸的使用,为浆纸的普及打好了基础。
中国的浆纸在5世纪开始传到西域和中亚,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帝国俘虏了大量会造纸的工匠,加速了造纸业的发展,到10世纪,伊斯兰世界基本普及了浆纸。9世纪,浆纸进入伊斯兰王朝控制下的西班牙,到14世纪,浆纸在欧洲全面取代了羊皮纸。对于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和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浆纸确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不过,浆纸取代莎草纸和羊皮纸,在欧洲和中东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到10世纪为止,从英格兰到巴格达,纸莎草纸仍然被广泛地用来记录日常事务,羊皮纸也仍在流行,二者与浆纸并存了很长时间。而浆纸的最终胜出,跟欧洲人和中东人对浆纸的改良也关系重大,其作用不在“造纸术西传”之下。
在阿拉伯世界,莎草纸被浆纸取代,是因为阿拉伯人对浆纸进行了改良,他们用更加坚牢的亚麻布代替中国的树皮来造纸,并且在纸的表面施胶,让纸张更硬。法蒂玛王朝(公元969-1171年)治下的埃及,就是施胶纸张的制作中心。这种改良版的浆纸最终取代了在环地中海区域使用了四千多年的莎草纸。
欧洲对中式浆纸的接受也是自主选择的过程。欧洲人长期使用坚硬的羽毛笔,这在纸莎草纸和羊皮纸上书写没什么问题,但在浆纸上书写则容易划破纸张,因此浆纸长时间未获青睐。13、14世纪,意大利人使用动物皮、骨中提取的明胶来代替阿拉伯的植物胶料,给纸张施胶,造出了硬面浆纸,适应了羽毛笔的书写,受到欧洲人喜爱,之后浆纸才在欧洲迅速普及。到17世纪,意大利纸被认为更优,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希望使用远道输送的意大利纸。
造纸术在中国引起了信息革命,在欧洲和中东也显著降低了知识、文化传播的成本。欧洲和中东对浆纸的改良也很重要。这也说明,一种技术被引进在需求与应用场景的压力之下,此种技术才有持续改进的动力:先学习与模仿,然后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一条普遍技术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