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其中“落雁”便是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故事自古流传,人们歌颂她为民族大义牺牲自我,请缨远嫁匈奴,为两国带来和平。
但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并不是自愿请嫁匈奴,甚至后来还被迫“夫死从子”,最终郁郁而死,令人吁叹。
为何号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没有在宫中脱颖而出,反而被嫁给匈奴呢?而在嫁给匈奴后,她又为何郁郁而死?
有女昭君,才貌双绝
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平民之家(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其父王襄老来得女,对这个女儿百般疼爱,尽管家里并不富裕,却从不让女儿受一点委屈,视为掌上明珠,兄嫂同样对她百般宠溺。
王昭君渡过幸福的童年,随着年龄渐长,人们发现这姑娘当真是天生丽质,超凡脱俗,还未完全长成就显现出美人胚的姿态。
最难得的是,王昭君不仅有美貌,还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貌双全,待她出落成大大方方的姑娘时,整个南郡都流传关于她才貌双绝的事迹,名气甚至传到京城。
建昭元年,汉元帝昭示全国选拔秀女,王襄认为女儿王昭君有惊人美貌且才华不凡,定能在选拔中脱颖而出,届时必定给全家带来荣华富贵,于是送女儿去参加选拔。
在古代社会,贫民女子进宫当秀女极为常见,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就能被皇帝看上,从此飞上枝头变凤凰。
王昭君有才有貌,自然不甘心平庸渡过一生,她遵照父兄的意愿参加选拔,并顺利通过,进入宫中。
她却不知道,这对她来说竟是悲剧的开始。
在大多数记载或民间传闻中,王昭君是以“王嫱”这个名字被选入宫中的,也有人说是“王樯”,于是就有人认为她本名应是“王嫱(王樯)”,字昭君。
但据后来人考证,无论是“王嫱”还是“王樯”,在古代的意思应是指一位“王姓人家的姑娘”,可见这只是一个模糊的称谓,并非本名,她本名为何已难以考证,就以“王昭君”来称呼吧。
进入宫廷时,秀女们被安置在“掖庭”中,等待有朝一日能被皇帝临幸,飞上枝头。
然而后宫三千佳丽,皇帝哪能一个个过来看?
皇帝会命令画师为这些宫中女子画像,再将画像呈上,皇帝看着画像来选,见谁好看就选谁侍寝。
这就让宫女们看到了机会,个个都花钱去贿赂画师,让画师把自己画得漂亮点,才更容易被皇帝看中!
但王昭君却没有这么做,关于原因,有人说她自小才貌无双,因而心高气傲,不屑贿赂。
也有人说是她家里穷,实在没有多余钱财去打点,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靠谱,因为王昭君确实是平民之女。
王昭君没有花钱打点应是事实,这就惹恼了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为她画像时故意丑化几分。
王昭君纵有惊人美貌和才学也无法被皇帝看中,只能长期被冷落在宫中,宛如生长在旮旯角落的鲜花,虽是美艳,却无人问津。
如果仅仅如此倒也罢了,毕竟再怎么落魄,终究还是在自己的故土,指不定哪天皇帝心血来潮亲自驾到还是有可能被相中,好歹是个念想。
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自请为婿”一事,却将王昭君的念想彻底粉碎。
单于归汗,自请为婿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自汉朝建立以来就一直长期进行的“和亲”事宜。
汉朝初建时,汉高祖刘邦志得意满,要跟匈奴硬碰硬,结果被困白登,险些把小命丢在那里,还是吕后通过送钱送宝的方式让他侥幸逃回。
逃是逃回来了,以后要怎么应对这帮匈奴?
汉高祖从吕后送钱财珠宝的方式中得到灵感,想到用“和亲”送礼的方式缓解匈奴人的进攻步伐,为大汉朝换来喘息发展的机会。
不光是汉高祖这么想,几乎全国上下都默认这种做法,牺牲一名女子的幸福换来广大百姓的幸福,怎么选还用问吗?
只是可怜那些被送去“和亲”的女子,无论用何种语言粉饰都无法掩盖她们的痛苦,哪个被送去和亲的女子在路上不是愁眉苦脸、凄凄惨惨?
试想,此去万里之遥,从此不见国家山河,此生难回故土,不知何时能与亲人再团聚,试问谁愿去?
就汉朝用“和亲”的方式缓解外部威胁,逐渐恢复元气,又经“文景之治”,国家已是富得流油。
到汉武帝刘彻时,他决心大展拳脚,洗刷当年高祖被匈奴围困的耻辱,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征伐匈奴。
这时的大汉朝表现出远超匈奴人的强悍战斗力,卫青带兵从河套一路打到漠南、河西、漠北,名震塞外。
被后来人戏称为“大汉朝第一外挂”的霍去病更是追杀匈奴到狼居胥山,然后祭祀以告成功,《汉书》中记载为“封狼居胥”。
到汉元帝时,匈奴在内斗之下分裂成五个独立部落,甚至南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还跑到大汉朝觐见,表示愿意归附汉朝,让南匈奴成为汉朝的属国,自己愿意称臣。
可见,那时的汉朝并不畏惧匈奴,反而是匈奴人对大汉朝感到敬畏。
既然如此,为何又有“昭君出塞”一事?
原来,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觐见天子时,为表示对汉朝的忠心,加强两国关系,呼韩邪自请为婿,希望做大汉朝的女婿。
虽然明面上是要女人成亲,但呼韩邪的态度极为恭顺,可谓是低眉顺眼。
汉元帝见此不好拒绝,免得伤了和气,于是从宫中挑选了个宫女给呼韩邪,而呼韩邪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没错,那个被汉元帝挑中送给呼韩邪的女子,正是王昭君。
当时消息传到宫中,宫女们个个惶恐,深怕自己被选中,匈奴那鬼地方,环境恶劣,离家万里之遥,有人想去才有鬼。
汉元帝也清楚没人愿意去,所以他命人将宫女们的画像送来,正好王昭君没贿赂画师,她的画像不太好看,汉元帝一看就你了,你去吧!
皇帝一语,轻而易举就决定了一个女人的命运。
昭君出塞,当真不悔?
在不少民间传说或是文学作品中,王昭君是请愿出塞嫁给匈奴的,表现出为民族交流而牺牲自我的高贵情操。
但在汉朝史书记载中,明明白白地写着,王昭君是被汉元帝“赐予”给呼韩邪的。
说直白点,这是皇上的旨意,根本就容不得你考虑,你若不去就是人头落地,甚至还可能会连累家人。
所以王昭君“自愿请嫁”一事可信度不高,想想也是,匈奴那鬼地方,谁愿意去啊?
人选已定,汉元帝将选中宫女赐名“昭君”,寓意“光明”,希望她为两国人民带来光明的前途。
这正是汉元帝的用意,虽然仍是“和亲”,但意义大有不同——王昭君远嫁匈奴,意在加强两国文化交流,这时的“和亲”在匈奴人看来是大汉朝的“恩赐”。
匈奴人对这种“恩赐”万分重视,后来他们尊称王昭君为“宁胡阏氏”,阏氏的意思是王后,宁则是安宁和平之意,胡是指匈奴自身。
在匈奴人眼里,王昭君就是一位给匈奴“带来安宁和平的高贵王后”。
“昭君出塞”,对汉朝和匈奴都是一件好事,汉朝以此加强文化交流,宣告宗主国地位,王昭君嫁过去的同时也带去汉朝的文化,造福匈奴,可谓两全其美。
可对王昭君而言,你们都好,谁来问过我的感受?
用当今流行的网络词汇来调侃一句,那就是“只有王昭君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终不悔,马踏黄沙孤雁飞”。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坐在匈奴人的车队里,踏上前往塞外荒漠的道路,她的心里当真无怨无悔吗?恐怕她只是无能为力吧!
唐朝诗人杜甫有诗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安石曾言:“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曹雪芹亦有诗曰:“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出嫁之日,长安城内列队相送,匈奴车队鼓劲赶路,人人有说有笑,谁又能听到从那车队中传出的幽怨弦音?
夫死从子,含恨病逝
或许有人会认为,其实王昭君也没有笔者说得那么凄苦,不就是远嫁到外地吗?古代远嫁外地,长年不回家的女子不也比比皆是吗?
而且在匈奴人眼里,王昭君是“带来安宁和平的高贵王后”,必定会百般尊敬,不会让她受到半点委屈的。
而在昭君出塞后,其父兄得到朝廷庇护,地位提升,如此看来,整件事并没有那么坏嘛!
笔者必须强调,“昭君出塞”在各个方面都是深有意义的,但凡事都有一体两面,对王昭君而言这确实不是什么好事。
她本是天生丽质,美貌无双,原本应该待在温室之中受人呵护,结果却被送到荒芜的边疆之地,如此落差,她的内心怎会好受?
而在奔波数月到达外蒙地区后,王昭君很快就感受到异域文化带来的痛苦。
这里没有中原地区常见的稻米,只能天天吃面食,匈奴人饮食大多简单粗暴,经常食用腥臭的牛羊肉,令她难以适应。
最难受的是,在大漠环境中,水是宝贵资源,平时只能拿来饮用,不能再像过去那般天天洗澡、洗脸,这对一个爱美的女人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这大漠之地没有故国的鸟语花香、物产丰饶,有的只是恶劣的生存环境,王昭君作为一个在汉朝生活多年的女人,怎么可能会喜欢这种地方?
有家不能回,每日面对异域风沙,遥想故国山河与亲人,她的心情可想而知,即使匈奴人载歌载舞,歌颂她为匈奴带来和平幸福,又有谁知道她的苦楚?
从那时起,王昭君和呼韩邪一起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名为伊屠智伢师,为匈奴的右日逐王。
史书记载,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就迫不及待地向汉朝上书“请求归汉”,可见她真的一点都不想待在匈奴人那边,还是那句话,谁愿意啊?
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怎么能让你回来?
果然,汉成帝敕令她“遵从胡俗”,让她必须遵从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这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丈夫死后妻子应当嫁给丈夫长子,长子死后又嫁给长孙。
王昭君要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这对她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匈奴人的习俗如何她不管,那复株累单于就算不是她亲子又如何?哪有当妻子的嫁给丈夫长子的道理,这根本就是有违伦理纲常!
但汉成帝作为上位者,考虑的是江山社稷、两国关系,岂会在乎一个女人的想法?
事实上除了王昭君自己,没人会在意,皇帝不会,故国百姓不会,甚至家里人也不会。
这不是他们无情,一句话概括——“大局为重”。
得知汉成帝敕令的那一刻,王昭君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女人面对家国责任时的无奈,那完全不是她能抗拒的。
万念俱灰之下,她放弃了回归家乡的希望,逐渐变得麻木。
她彻底接受与异域风沙为伴的生活,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往后与复株累单于一同生活长达十一年,育有两个女儿。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王昭君又想到那“收继婚制”,顿感身心俱疲,一病不起,于公元前19年含恨病逝,终生未能回归故土。
历史的车轮继续翻滚,王昭君的事迹被人们流传、歌颂,但从没人问过她是否幸福,因为那已经不重要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时至今日,我们现代人享受着无数人辛苦拼搏换来的幸福时光,又有几个人意识到这是前人辛苦换来的?
对于现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发自内心地感恩珍惜,共同努力推动社会进步,无需再“牺牲一人幸福换取更多人的幸福”,让“昭君出塞”彻底成为历史,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