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睿:
《我读感知论》随想录(81)
人生为什么是一场悲剧?
说人生是一场悲剧是一句大实话,每个人都导演着自己的一生,然而每个人都不得不这么演,每个人演出的痛苦,演出的辛酸只能给自己看,他人看不到,因为他人也和自己一般。这场一出生就必然死亡的剧有什么意义?无论你认真演或是不认真演又有什么意义?不要以为这消极,这恰恰反映的是人生的本质。什么是人生?从生到死的过程叫人生,出演人生这部剧的就是个人。个人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向死而生吗?死亡是必然的,向死而生有意义吗?无论人怎么折腾,怎么有能耐,都逃不脱死亡的结局。既然人一出生就必然要死亡,那么当初人为什么要出生?出生是为了以后的死亡吗?死亡是什么?
生命最后都是要死亡的,那生命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们有这么苦难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生命这个大包袱,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让这个生命得以存在。为生命求存决定着我们一生只能是悲剧式的,为什么?因为生命必死。我们为了那个必死的生命求存怎么不悲剧?人往往浪费一生美好的时光都去生存竞争了,人生苦苦就在竞争上,首先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去竞争,再者就是竞争难免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矛盾。人就活在生命必然死亡的恐惧和为生命求存所带来的诸多矛盾中,所以不是人生努力就能好,是人生只能这样。人的行为目的,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人一生只能这样过,只能拥有这样的一生。几千年来,悲剧式的人生何曾改变过?改变不了。站在生命的角度解决问题只会越解决越多,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我们不知道生命的存在只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和由这个概念而生的伦理逻辑绑架了我们的一生。我们从不去思考其是否正确。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圣人大哲想着去改生命模式和生命理念,他们只是在试图解决生命模式和生命理念所产生的问题,但无奈越解决越多,人越是想努力做好,就越是做不好,这种吊诡式的逻辑捆绑着人的一生。老子发现了问题越解决越多这个道理,所以主张“无为而治”,意思就是返回到从前,站在原地不要动,因为人一动问题就来了。但是这么做也不能解决问题,即使人们知道老子说的是对的,也不会按照他说的去做,为什么?
可以说人前几千年都在生命模式中,人怎么也想不到生命模式之外还有一个感知模式。生命是怎么产生的?生命的产生源于人的客观定义,人将世界定为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生命这个主观概念就产生了。有客观就必有主观就像有左就必有右一样?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就只能是主观存在的;然而人把这两个关系给弄颠倒了,人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应该是主观存在的。为什么?因为只有个人感知下的世界,没有人感知下的世界,人是通过个人来感知存在的,人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个人是实质的存在。
客观存在的世界让人不得不为自己这个主观的生命发愁。为什么说生命是主观的?这源于人对世界和自己的偏见,人认为物质是必然存在的,生命是偶然诞生的。其实着眼于生命这个整体并不偶然。人的存在对个人来说是必然的,生物的存在对人来说是必然的。而生物和物质这两对存在是存在的基本概念,是不可拆分的整体存在,任何拆分都是愚蠢的,会将自己引向一条矛盾重重的绝路。存在就是在感知,在感知没有主体怎么行?在感知前有一个主体我,是我在感知;在感知后有一个对象,即在感知什么。存在的主体和存在的对象同时存在,不然就没有存在。唯物主义那种对存在低级片面的认知,早晚会被人们像识破盖天论一样识破。
回到生命理念上来,人一生最大的悲剧就是背负着一个来自于客观不可知的生命。人必须为这个生命谋出路,人就把自己当作这个生命,然而生命理念一点就破,如果生命是存在的核心,那为什么要死亡。对于死亡而言,生命明显是短暂的,而死亡是永恒的。那如果这么说,存在就是为了死亡,存在就是为了不存在,这个逻辑走得通吗?走不通。这说明生命并不存在,只是人为构造的一个非理性概念。人为了这个本不存在的生命用尽一生的时光,还不能将它保留下来,所以人生怎么不悲剧?人向生实际上就是找死,因为没有死就没有生。人自己要求生那不就是为了寻死吗?生和死能分开吗?
死亡这个短暂的一瞬却让人记住了漫长的一生,这不悲哀吗?人不是生命体,而是感知体。活着就是在感知,自然也为了在感知,为了在感知的愉悦。接受感知理论后,人们会发现,生命体是被人们分割的独立存在,客观唯物主义不仅将人与物质世界的整体存在关系分割开,还将生物与人,人与人的整体存在关系分割开。存在就是在感知,我们可以想想,在感知的我有多少个?所有的生命体,所有生命之合的那个我,就是我们的本我,是她在调节着,平衡着一切存在。唯物主义的那种分割式的存在是不成立的,因为没有哪一个生命能单独于物质和其他生命而存在,存在只能是一个整体。唯物主义本质上就是在做拆分这个整体的认识。
万事万物被那个“我”所调节着,一切存在都是互动互补的存在,不是互争互斥的存在。如果所有存在都像人这样互争互斥,那还有存在吗?(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