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为何没有庙号呢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谓,一般分为三类:

1、谥号,皇帝死后继位者给予他的评价,如“汉武帝”、“隋炀帝”;

2、庙号,皇帝死后在宗庙里的称号,一般以“祖”、“宗”结尾,如“唐太宗”、“宋太祖”;

3、年号,明清以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往往用年号做为代称,如“嘉靖帝”、“康熙帝”。

 

谥号和庙号,从商、周时代就已经形成。秦始皇认为后人没有资格评价皇帝,于是便废掉谥号,只用“序号”来称呼。可惜,最终还是落得个“二世”而亡。到了西汉,不但恢复了“谥号”和”庙号“,而且在汉武帝时期,首次出现了年号”。

最初,庙号是非常“金贵”的,可以说是皇帝的最高荣誉。整个西汉,能够获得庙号的,仅有四位而已。

 

第一位,是开国皇帝刘邦,庙号“太祖”;第二位,是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第三位,是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第四位,是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

汉宣帝之后的元帝、成帝、平帝本来也有庙号,东汉光武帝觉得这三位不够资格,又给废除了。这再次证明,“庙号”不是白给的。

而夹在这四位皇帝之间的,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汉景帝。他在位期间,为父亲刘恒定下了“庙号”,然而自己死后,却被后人遗忘了。

 

无论是名气、个人能力还是功绩,汉景帝在汉朝诸帝中都排得上前几名。在很多人看来,他完全值得拥有一个“庙号”。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这位皇帝被“忽视”了呢?

西汉严格遵循礼法:非大功大德,不能有庙号。

早在西周时期,对于宗庙祭祀就有严格的规定。

祭祀共有五种规格,由高到低,分别是:禘(dì)、祖、宗、郊、祰(gào)。其中,“禘祭”是祭祀远祖,“郊”和“祰”,一般是祭祀后代中有功劳的人。这三种,都不单独设立宗庙。只有“祖”和“宗”,才能够立宗庙祭祀。

 

汉景帝为汉文帝定庙号为“太宗”

《汉书·景帝纪》载: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关于“功德”的解释,后人有两种看法。

东汉应劭说:始取天下者为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为宗,文帝称太宗是也。

隋代颜师古则反对应劭,认为: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

在我看来,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功”指开创之功,而“德”指治理之德。

由此我们知道,汉景帝之所以没有获得“庙号”,还是因为自己的功德不够硬,至少在量级上,不能与其他四位相比。

 

汉景帝在位期间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汉高祖刘邦,不用说,拥有最高的开国之功;汉文帝,德行高尚,“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武帝,与秦皇并列的人物,开疆拓土、文治武功都是数一数二的;汉宣帝,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开创“孝宣之治”,使得汉朝达到极盛。

作为对比,汉景帝刘启只是“文景之治”的守成者,在位期间并没有开创性的功绩。最值得一说的削藩,还激发了“七国之乱”。在功劳方面,他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

至于德行,刘启就更加为后人所诟病了。

刘启的“劣迹”

宋朝的苏辙有一篇著名的《历代论》,对历史上的帝王分别进行了评述。其中对汉景帝的评价为:

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

这篇文章还一一列举了汉景帝刘启的种种“劣迹”,使得这番评价更加令人信服。

 

  • 劣迹1:怒杀吴王世子

《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汉文帝时,吴王刘濞的世子曾经和太子刘启一起饮酒下棋。二人因为下棋发生了争执,吴世子性格刚烈,毫不谦让,惹怒了刘启。于是刘启拿起棋盘,把吴世子砸死了。而刘启也没有得到任何惩罚。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汉景帝刘启是一个度量很小、急躁冲动之人。以后发生的种种事件,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 劣迹2:报复心重

还是在刘启为太子的时候,有两位大臣有意无意地得罪了他,之后便遭到了刘启的报复。

第一位名叫张释之,汉文帝时担任廷尉,以严格执法而闻名天下。

他曾经直言上书,弹劾太子刘启“过司马门而不下车”,获得了文帝的重用。而在汉景帝即位后不久,张释之便被贬到淮南,最终客死他乡。

 

张释之阻止太子进宫

第二位名叫邓通,是汉文帝非常喜爱的男宠。

他为了讨文帝的欢心,经常替文帝吮吸痈疮。太子刘启看望文帝时,文帝也让他替自己吮痈,刘启则面露难色。

因为这件事,刘启对邓通心生怨恨。在即位后,立即将邓通革职,并抄没家产。身无分文的邓通,最终饿死街头。

这两个人本身并没有犯错,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得罪了汉景帝,便遭遇横祸。汉景帝睚眦必报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 劣迹3:卸磨杀驴,诛杀功臣

性格暴躁的汉景帝,在即位后不久,就打算削藩。他没有考虑过削藩带来的严重后果,很快就激起了叛乱。

而叛乱的领头羊,正是与刘启有杀子之仇的吴王刘濞。可谓一报还一报。

刘启作为皇帝,是绝不会认错的,他要做的就是找“替罪羊”。这个人便是晁错。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景帝打算腰斩晁错

 

晁错曾经上书,力主削藩,这一建议得到了汉景帝的大力支持。在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缺乏平叛的信心,竟然抱有侥幸心理,以为杀掉晁错便可以平息几个诸侯王的愤怒。

他听信袁盎的建议,将晁错腰斩于市,使得这位极有才华的能人,不幸殒命。后世认为汉景帝杀晁错,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诸侯王的口,使他们师出无名。

但这种不顾忠臣性命的行为,依然令人心寒。


另一位被冤杀的功臣,是周亚夫。

七国之乱中,周亚夫力挽狂澜,仅仅三个月就帮助汉景帝平叛。一开始,汉景帝的确非常器重周亚夫,甚至封他做了丞相。然而周亚夫身为武将,在个人性格上有些刚直,为人颇有傲气,逐渐引发了汉景帝的不满。

周亚夫也知道了汉景帝的不满,于是主动告病辞职,回家养老。不久,周亚夫被人诬陷谋反。景帝便以此为借口,派廷尉大肆侮辱周亚夫。周亚夫不堪其辱,竟然绝食五天,吐血身亡。

这样一位挽救了大汉江山的功臣,即使在性格上有再多缺点,也不应该落得这样的下场。不得不说,汉景帝的确做得太过分。

 

结语

功劳不大,在做人方面又有如此多的“劣迹”,汉景帝为何还能被后世评为“贤君”呢?

汉景帝能够延续文帝的政策,恭俭节约,无为而治,使得国计民生得以稳定,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汉景帝虽然杀戮功臣,但“罪不及民”。他的种种“劣迹”,无非是报私仇而已,针对的只是个人,而不是百姓。尽管他犯了很多错,百姓却也没有因此而受损。

 

两代帝王共同开创“文景之治”

任何帝王倘若能够做到这两点,也足够称之为“贤君”了。

评价功过是非,乃至于论定“庙号”,毕竟是史官和文人士大夫的事情。

这些人,对于汉景帝的性格和事迹是十分了解的。我想,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汉景帝的确不配拥有庙号吧。

汉景帝刘启为何没有庙号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article/89401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