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春期的小说(青春期看言情小说,哪些羞于启齿)

从题主的描述看,羞于启齿的不是指内容带色带彩的,而是水平低劣、内容肤浅的小说。这样的小说,我在青春前期(10-13岁)有看过,而且还不少。

在我小的时候,市面上还没有文学名著,周围也没有懂文学的人,无论大人小孩要看书,多半是去街上那种退休老人以木架子和木板箱为货架和柜台的书摊上看。木架子上拉了很多条铁丝,用来挂连环画,木板箱里装的是武侠和言情小说。

大约在7、8岁左右时,我开始瞒着大人偷偷到书摊上去借阅,武侠言情都看,言情是琼瑶,看了近二十本,一开始很佩服她写得细腻,大半年后就瞧不上了。但现在回想起来,应该还是受了影响,小小年纪脑子里转的都是“海枯石烂”“天荒地老”,成天逢花洒泪见月长吁,写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词。

从那时到13、4岁的5、6年间,能够读到的书主要还是武侠小说,有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宫白羽、王度庐的,也有萧逸、卧龙生、柳残阳、云中岳、陈青云、诸葛青云的(这些名字居然全部能打词组,我靠!)。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这些书,填补了我的空虚和寂寞,让我在这惨淡的人世间还有一点点幻想和寄托。

然而我不是一个像周围无数人那样,可以一辈子在知识和学问上停滞不前的庸人,早在11、2岁时,我就在日记里发出了“武侠非文学,弊远大于利”的感慨,却囿于现实环境的粗鄙与愚昧,无法接触到更高级的作品。

这些低劣的武侠小说,绝大多数只相当于现今的网文,武侠小说的意淫和娱乐本质,注定了它的上限不高,即使是新派武侠三“大师”,那也只是相对而言,以下举栗:

1、他们的认识太浅

他们备受粉丝称赞的家国情怀和正邪之分,不过是古代评书的遗绪,连老农民都知道的粗浅道理,对人类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与所面临的困境毫无展示,这一点几乎所有武侠小说家皆概莫能外。

2、他们的知识水平太低。

对各种历史、人文、地理、艺术……诸方面的学习、理解,他们都远远不够,或许囿于历史条件,功课都做得不足。

比如明教总坛的光明顶,历史上是在黄山(光明顶这座山峰就是黄山的),金庸却把它搬到了新疆昆仑山,搬到新疆也就算了,但波斯总教来整顿中国明教,放着中古时期被波斯和阿拉伯商人走烂了的葱岭不走,偏要乘坐海船绕到东海去,他们在环游地球?再比如,被金庸夸上了天的超级才女黄蓉,她跟大理国状元兼宰相朱子柳比拼学问,对的对联都是世代流传的民间段子不说,还张口就吟出了下一个朝代的曲子《山坡羊》,这是玩穿越吗?还比如,他被很多人认为是武学大家,但实际上对于格斗、体育学、物理学和力学知之甚少,比如人物飞越水面,为了跳得更远,弄出左脚踏右脚以借力的荒诞情景,比如谢逊扔冰块二十丈就吓坏了张翠山,因为张还扔不到十丈,这是连普通人都不如的水平,比如黄药师的旋风扫叶腿,一腿为轴一腿横扫数周,这是打陀螺吗?金庸是个酷爱卖弄知识以“媚雅”的作者,但他的学问只是道听途说的水平,越卖弄越露马脚。

梁羽生爱写新疆和天山,可看起来他完全没到过新疆,没见过雪山,他笔下的冰川居然可以划船上去。另外他还挺有“现代意识”地对登山有着浓厚的兴趣,几本清初天山系列的书都有人去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问题是,珠穆朗玛这个名字是1952年才由政府更名的,之前在那些小说人物生活的年代是叫朱母郎马阿林(1717年),而珠峰世界第一高峰的确认,已经是近代(1852年)由印度测量局测量并首次确认的,之前的世界第一高峰是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干城章嘉。诸如此类实在不胜枚举。

3、他们的才气不足。

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故事编不完整,情节生搬硬凑,人物脸谱化过重和对历史、政治、人生等的认识过于肤浅片面等方面。

梁羽生是三“大家”中才气较弱的,他除了爱用蹩脚的原创诗词来秀一把传统文人的优越感之外,没有什么关于才气的展示。他的小说左派意识太浓,人物脸谱化、类型化,黑白正邪壁垒分明。他的题材多是无产阶级抢班夺权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历史和天下大势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图解上面,对于人性的刻画基本停留在民间故事的二分法上,虽然他偶尔也有个别主角(厉胜男)、配角(铁镜心)打破了常规,但远不足以改变读者对他的整体观感。

在艺术处理上,梁羽生堪称实在和笨拙,完全缺乏艺术的想象和留白,尤其是他总把读者当半文盲,不但任何事情都写得极为详尽,处处交代和解释,甚至还加括弧注释。此外,比起金庸来,他还是个不注重检查、校对和修改的坏作者,他的小说到处都是错漏: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朝代出现、前面死了的人后面又出来、同一个人前后名字身份不统一、老年人把年轻人熬死了(鸠盘婆和张丹枫)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作品的品质。

金庸虽然备受推崇,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的情节推动全靠不解释,有隐情我耍横,有委屈我兜着,任凭你们来误解、歪曲和攻击,一切看似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大悲剧和大变革,都是由于误会造成的,这些“不解释”的受害者,虽然不是悲剧的根源,却是悲剧的强力催化剂。

但就算是这种蛮横不讲理的情节推动法,也难以进行下去,更不能保证它不滑出轨道。比如《天龙八部》,萧峰和慕容复的悲剧,基本上是他们的爹害的,萧远山这个无能的复仇者,三十年前能轻易吊打二十多个中原一流高手,悲剧发生时报仇不彻底,事后怀着满腔怨毒潜入少林寺偷学武功,这一躲就是三十年,既不报仇也不养儿,练来练去结果打两个仇人的水平都没了。无能倒也罢了,他还有意在自己儿子的敌对民族身份暴露后开始搞事情,一次次做出与武林与天下为敌的事,还每一次都严丝合缝地嫁祸给自己的儿子。慕容博这个史上最蹩脚的政治家和阴谋家,世代以光复燕国为己任,担着这么大的抱负,做出令人发指的行为,结果只杀掉了一个不会武功的女人(萧峰之母),而且为了这事也装死躲进少林三十年,对自己的家庭、儿子和事业不管不顾,当儿子成年后,他也像萧远山一样,用家传武功到处去杀人树敌,嫁祸给儿子。这样两个损人害己的家伙,最后又一同遁入空门,任凭儿子去死去发疯,这不是顿悟,这是搞笑。

4、他们的小说注水太严重。

我一直对“新派武侠小说”这个说法嗤之以鼻,因为这些所谓的新派小说无论是作品主题、思想内容、结构方式,都还脱不了传统武侠甚至评书的窠臼。在主题和篇幅上追求长、大,做不到以小见大,只能以大见大,必须在纵横六合、驰骋八荒,以天下为局的棋盘上才展得开自己的拙笔。这种大格局的构思往往是散点透视的,不容易抓住主线,而这些大部头的武侠小说尤以金梁为主,写得都十分松垮,没有严格的中心情节和主题,多半是想到哪写到哪,由着主人公的性子来,更由着偶然出现的事件来。当然通俗读物的读者就喜欢注水,网络小说越长越有收益,电视剧越长越卖座。实际上金庸梁羽生最好的小说,都不是那些动辄百万字的大长篇,而是结构精巧的《雪山飞狐》和《还剑奇情录》,虽然这两部都是模仿之作。

至于古龙,我读得较晚,只读了两三本,没有太多印象,就不说了。可以说,从童年到少年,是我的武侠时光,也是我阅读生涯中最低级最丢脸的时期。

有关青春期的小说(青春期看言情小说,哪些羞于启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164693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