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吊古战场文(李华吊古战场文赏析)

… …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 …

唐代文学家李华的这篇《吊古战场文》,开头内容就描写得如此惨烈。

不过,文章的韵律感却特别强,读起来嘭嘭作响、朗朗上口。似乎有点像骈文体,我不太确定,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网上“百度”来一读。

古代描写古战场的诗文亦不在少数,我想了一下,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应该算。此外同一地点,辛弃疾还写过一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只是在辛弃疾的词里,充满了一种从古战场的背景里望断中原的期望与雄心。

《吊古战场文》凭吊的虽貌似秦汉古战场,但其中 “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 的气势,在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的哪次大战争中,都不缺少这样的场面。

“尸踣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 这样的战争,“鼓衰兮力竭,矢尽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 败是惨败;胜,亦是惨胜!正如文中直言: “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徧野,功不补患。”

看看这些描述,真是让人血脉喷张。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场场战争,史书上一个个留下姓名的将军,好像都从我眼前迅速掠过。

唐代,在历史上既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边境多战事的朝代,大唐王朝强盛,他周边的邻居也不弱,单是大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就延续了近百年。在这个边境常有危机的朝代,战争也始终伴随着它。

因此,唐代留下那么多的边塞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华,可能是唐代文学家中比较 “低调” 的一位,因为跟他同一个时代的 “牛人” 太多了,他们的光芒隐没了李华的才气。也许,正是凭着这篇《吊古战场文》得以收录在清人汇编的《古文观止》中,才让我们这些局外人知道,唐代中期曾经有过一位叫李华的文人。

“百度” 这样介绍李华的生平:

李华(公元715年—公元766年),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家,诗人。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进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明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大别山南麓以终,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病故。

古文观止 吊古战场文(李华吊古战场文赏析)

李华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二人与颜真卿等人共倡古义,开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之先河。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综上可知,李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 “安史之乱”,好好做官的他,在安䘵山伪政府中被迫做了一个什么官,结果犯了大忌。“安史之乱” 平定后他也因此被贬官,人生跌入低谷。

文中的 “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 的苦衷,他有着切肤之痛。当其时,迫于形势不得不从的人,如同“一朝落草终身为寇”,就此戴上了一顶 “降伪” 的黑帽子。而那些壮志不眠的人奋而抗争,就像河南节度副使张巡那样,在“安史之乱”中坚持抗击叛军,最后被俘遇害。

古文观止 吊古战场文(李华吊古战场文赏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时候,人生需要抉择的,不是生与死,而是选择死得更壮烈或是更卑微。

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在结尾处升华的是对战争的反思,统治的朝代怎样才能避免战争呢?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我曾经坐车,经过标有 “台儿庄战场” 的地方,想起八十多年前发生的那场抗日血战,中日双方几十万人在这里厮杀,可谓惨烈。

古文观止 吊古战场文(李华吊古战场文赏析)

图片来源于《血战台儿庄》电影

今天,各电影院里,连篇放映着电影《长津湖》,这是发生在七十年前朝鲜战场东线的战役,也当得“惨烈”二字。

古文观止 吊古战场文(李华吊古战场文赏析)

图片来源于《长津湖》电影海报

从古至今,战争始终是政治的手段,战争的作用是“以战止战”。但每一场战争,除了消耗开战双方的国力以外,更是直接造就了一幕幕人间惨剧。“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凭吊战争,为的是反思战争。

纪念战争,甚至宣扬战争中的壮烈情怀,同样也是为了今后不再发生这样的战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187341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