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这是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中的四句诗。一般来讲,我们说白居易这四句诗表达的意思是,对人与事的认识要全面,要通过时间的考验才能下评价。但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来看看。诗中提到的周公、王莽,距今都有两三千多年了。经过了如此长岁月的“考验”,我们就真的能够评价他们的“真伪”吗?
先说说王莽。大部分人给了王莽差评,是因为他确实取代汉朝建立了新朝,而且还搞了不合时宜的改革,弄得社会矛盾激化,后来又被人推翻了。后面的史书又出于忠君的思想,给了他负面的评价。但我们能肯定王莽是“伪”吗?有没有可能王莽确实是有意要改革社会弊端,只是他方法不对,最终失败了呢?对于周公也一样。周公辅政、归政成王、制定周礼都是事实。但我们谁能保证周公确实没有动过取代成王的心思,只是限于西周初年的政治态势,从自身利益考虑最终没有行僭越之实呢?
大家不要以为我想说成王败寇。我想换一个视角来看,就会发现“真伪”这种涉及到个人意识、态度的东西,他人是很难评价的。他人能够评价的只有方法和结果。着眼于意识和态度去思考问题,并不会为我们带来太多的收获。所以,就连曹操也不得不在《述志令》中写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希望别人不要揣度他的私心,看看他确实为稳定乱局做的成果。
然而,我们不仅是不要去无谓的评价他人意识和态度,在团队协作中,我们更应该在不轻易评价意识和态度的前提下,敢于去讨论、反思、和改进方法。因为“工作结果”是团队协作的最终目标。没有“合适的方法”就不会有“好的工作结果”。虽然意识和态度也对结果产生影响,但是它难以轻易评价。而方法可以通过阶段结果来进行评价。对方法的修正效果也能有可观的评测指标。在现实的团队协作中,我们最怕不是谈论意识和态度,而恰恰是从人情世故之类的考虑,既不谈意识和态度,也不讨论方法。这样会造成团队工作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制约目标的达成。比方说,项目中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或者小组的配合,当配合不顺畅或者出现配合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忌讳提“配合问题”。似乎一提到“配合问题”就是说对方没有配合的态度。于是,大家都选择沉默。反正最终的工作结果出现有问题时,大家的“态度是都没有问题的”,也不是个人的责任。于是需要扯皮就继续扯皮,实质的配合也不会改善,项目磕磕绊绊就继续磕磕绊绊。团队工作不畅,在其中的个人也是在虚耗自己的时间,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实际上,提“配合问题”不一定就是指摘态度和意识问题,可以是反思和讨论配合的方法上的问题。比如不同部门对信息的掌握不一样、对知识的了解不一样、或者习惯的工作流程不一样,都会造成双方或多方在配合上无法一致行动。这种情况,只要协商好信息共享机制、知识互补机制、流程衔接机制等等,很多配合问题就能够解决。
周公、王莽离我们都太遥远了,我们不必去谈论他们的“真伪”和成败。着眼于当下,无论我们是有远大抱负要创建一份事业,还是仅仅只为不虚耗自己的时间,我们都应该在不必强调态度和意识的同时,敢于去讨论、反思、和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