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君“诗词杂谈”系列文章第8期:《登鹳雀楼》作者之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首著名的唐诗,其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小就时常被长辈们拿来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奋斗。
在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绝大多数的唐诗选集,特别是唐诗启蒙读物和教科书里,这首诗的名字都是《登鹳雀楼》,作者都是王之涣,但实际上,这首诗的名字,可能并不是《登鹳雀楼》,作者也并非王之涣。
今天,我们能找到的,最早收录这首诗的唐诗选本,是唐代文人芮挺章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编撰的《国秀集》,在《国秀集》中,这首诗的名字不是《登鹳雀楼》,而是《登楼》。作者不是王之涣,而是朱斌。
朱斌是何许人也?芮挺章在《国秀集》中介绍的极为简略:朱斌,字佐日,唐吴郡人。曾两登制科,三为御史,后辞宵隐居山林。
朱斌的生平,今人已无法详细考证了,但在唐代,这个人的名气似乎很大,有许多人知道这首诗是他写的,连一代女皇武则天,都非常喜欢这首诗。
根据唐代张著《翰林盛事》记载:相传,武则天掌朝时,曾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问左右此诗是谁所作?天官侍郎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武后即赐李峤綵百匹,转侍御史。
李峤是唐代极其有名气的文学家,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
这样一个人物出来作证,朱斌做《登楼》诗这件事想来可信度是很高的。
《国秀集》编撰的时间,距离王之涣去世只有两年,王之涣在当时已经是颇有名望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国秀集》中选录三篇,但并无《登鹳雀楼》一是。
除了《国秀集》外,还有许多其他唐代的典籍,记载这首诗的作者是朱斌或者朱佐日。如《舆地纪胜》、记纂渊海》卷二十四、《吴郡志》卷二十二、《翰林盛事》等等。《翰林盛事》为唐人张着撰,约成书于大历、贞元间,今已佚,《郡斋读书志》卷二、《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均着录。
在河南省的千唐志斋博物馆,收录过一块《朱佐日墓志》,墓志称”官武强县尉,待物人,天宝十三载卒,年四十九。”
这个朱佐日,会不会就是《登楼》的作者呢?根据墓志记载,这个朱佐日生于公元706年,死于公元754年,而之前提到过的李峤,死于公元714年,也就是说,李峤去世的那一年,朱佐日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
更为关键的是,女皇武则天早在公元705年就已经去世了,当时,墓主的主人”朱佐日”还没有出生,因此,这个”朱佐日”并非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朱佐日。
将这首诗称为《登鹳雀楼》并记在王之涣名下,最早始于宋代。
太宗时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奉敕编选的诗文集《文苑英华》。该书共有1000卷,收集了南朝梁末至唐代诗文。在《文苑英华》中,这首诗第一次被记名为《登鹳雀楼》,作者记为王之涣。
北宋中期,有两位著名的大人物,在各自的笔记里,提到了这首《登鹳雀楼》诗,但有意思的是,两个人记载的作者名字还不太一样。
第一个大人物,是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中,称《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美,
第二个大人物,是著名的科学奇才沈括,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称鹳雀楼”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称《登鹳雀楼》作者是王文焕。
其实王之美也好,王文焕也罢,大概都是”王之涣”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笔误。
到了清代,这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被许多重要的唐诗选本收录:比如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孙洙的《唐诗三百首》等等,这首诗的名字,就基本上被”钦定”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了,并且一直传诵至今。
也就是说,这首千古传诵的唐诗,作者可能并非王之涣,而是朱斌,这首诗里所写的楼,也不一定是位于今天山西永济县黄河边上的”黄河第一名楼”鹳雀楼。
不过,无论这首诗的名字到底叫什么,作者到底是何方神圣,都不影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字里行间传递出的那份属于盛唐的豪情和洒脱。
煮酒君“诗词杂谈”系列文章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