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幻境,梦剧场。梦剧场里,上演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欲望之舞。欲望之舞,让人迷醉,也让人疯狂,但悬崖也如影随形。欲望之舞的尽头,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是,要在悬崖前勒住狂躁的欲望野马,又谈何容易?正如第一回脂砚斋针对甄士隐解注《好了歌》所作的批语:“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
悬崖边的欲望之舞,让人欲罢不能。沉迷与挣脱之间万千难,人生犹如苦海。第十八回脂批指出,苦海慈航“寓通部人事”。但是,苦海如何慈航?
文本以风月喻理,无边风月里,也暗藏着无边苦海。因此,文本又名《风月宝鉴》,脂砚斋指出,其本意“是戒妄动风月之情”。“戒妄动风月之情”,即可让生命之舟在波诡云谲的人生苦海里,划出安全快乐的航迹。
风月宝鉴来自太虚幻境空灵殿,是警幻仙子所制,因此,太虚幻境其实是超越末世悲剧的、充满处世智慧的文学寓言之境,呈现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就是第五回宝玉梦境中的太虚幻境“仙花馥郁,异草芬芳”,其中除了幽香的“群芳髓”之外,还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隐哭字”(脂批)的“千红一窟”和“清香甘冽,异乎寻常”、“隐悲字”(脂批)的“万艳同杯”[注1]。
文本中,薛宝钗佩戴金璎珞,錾于其上的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来自癞僧,与太虚幻境有关,而她所服用的“冷香丸”,药方和药引子也都是癞僧给的,脂砚斋指出,药引子“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因此,可以说宝钗天生自带太虚幻境。
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拥有与太虚幻境密切相关的象征物一一金璎珞和“冷香丸”的薛宝钗,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其寓意与同样来自太虚幻境的、“戒妄动风月之情”的风月宝鉴相通。因此,宝钗可以抑制从胎里带来一股“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的天生热毒,能够“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对她而言,“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冷香丸”的幽香其实就是宝钗生命的芬芳,脂批指出:“这方是花香袭人正意”,脂砚斋的意思其实也是,拥有象征物“冷香丸”的宝钗,才真正是超越末世悲剧、进入怡然自得之乡的花香袭人的太虚幻境。
第五回脂批指出,“冷香丸”可对太虚幻境中的幽香的“群芳髓”,暗示“艳冠群芳”(第六十三回)的宝钗是“群芳之精髓”,同一回脂批又指出:“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因此,在假借意在“使闺阁昭传”又“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薛宝钗”具有“道济天下之溺”的深远意涵。
因此,“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她,在文本中是引领众生的人间女神,是集生活智慧之大成者,是“苦海慈航”的智慧化身。
可是,贬钗派也许会嗤笑,还什么女神、智慧化身,我就是觉得宝钗问题多多,作者就是深恶宝钗。但是,贬钗派的这些论据,要么根本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要么无视脂批的存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比如,第二十二回贾母因喜欢宝钗“稳重和平”,便自己蠲资二十两,要替宝钗作将笄之年的生日,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宝钗深知年老的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向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贬钗派会说,你看宝钗曲意逢迎,多么圆滑世故。
但是,从人情的角度,长辈喜欢晚辈,晚辈是不是也应该投桃报李,多为长辈想一想?即使贾母没有蠲资为她作生日,体贴长辈,本来就是晚辈宝钗的分内之事。“百善孝为先”,孝顺孝顺,孝以顺为先,宝钗顺着贾母,何错之有?
如果宝钗故意反着说,贬钗派依然还是会找出理由来抨击宝钗,比如冷漠无情、不知感恩等等。在贬钗派的眼中,宝钗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是经过精心算计,藏奸隐邪,只能感慨,做女人难,做宝钗尤其难上加难。
请看“深知拟书底里”的脂砚斋对于贾母眼中的宝钗“稳重和平”所作的评价,“四字评倒黛玉”,完全是赞扬,丝毫不见讽刺之意。虽然从文本整体出发,钗黛“人却一身”(第四十二回脂批),并不存在褒钗贬黛或褒黛贬钗的问题,但如果这样的宝钗还是问题多多,那么,被宝钗评倒的黛玉在文本中将会是怎样一个不堪的形象?!
第二十七回,追赶一对玉色蝴蝶的宝钗,在滴翠亭外听到小红和坠儿商量密事,担心她们知道自己听了她们的短儿,到时生事,于是急中生智,使了个“金蝉脱壳”,让她们误以为自己在追赶黛玉。贬钗派如获至宝,就据此认定宝钗奸邪,想嫁祸于黛玉。
但应考虑文本中的钗黛“名虽二个,人却一身”(第四十二回回前总批)[注2],如同一个人用右手从左手拿走东西,不能算偷窃,钗黛之间并不存在嫁祸的问题,这其实是作者“恣意游戏于笔墨”(第八回脂批),作者之意只在于“实借红玉反写宝钗也”(脂批),写出宝钗作为“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脂批)。
贬钗派还认为宝钗冷漠无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特别是她在金钏儿投井自尽之后的言行。但其实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即使无情也动人,何况宝钗是有情之人。因此,这里的“无情”,不能理解为灵魂冷漠,更不能解读为圆猾奸诈;这里的“无情”的“无”,并不是真正的虚无,“无”包容了无边。
薛宝钗的“无情”,恰合第三十二回脂批所引用的汤显祖的《怀人》诗:“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该回宝钗闻说金钏儿投井自尽,忙去王夫人处道安慰。见王夫人伤心垂泪,劝慰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去各处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抛开她不知个中缘由,看似无情,却是“善劝人,大见解”(脂批)。王夫没有合适的新衣服给金钏儿妆裹,宝钗主动要将自己新做的两套拿出来,并笑说自己从不忌讳这些。
第六十七回,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冷入空门之后,薛姨妈“心甚叹息”,连“呆霸王”薛蟠也泪流满面,而宝钗同样也并不在意,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也叫人家看着无礼似的。”
生命只是万千偶然中的最后一个偶然,但生离死别却是所有人无可逃避的命运,是人生的必修课。如何对待生离死别,是人生重大的课题。既然一切都无可挽回,时时纠缠过去,沉溺于悲伤的苦海中而不能自拔,又有何益?逝者已矣,生者前行,该做什么还得做什么,努力在命运可能的范围内,活出最好的自己,这既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和告慰,也是人类总是生生不息、红尘总是熙熙攘攘的奥秘所在。
薛宝钗这种豁达超脱的态度,看似无情,其实正是她的不凡之处,是对生离死别的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也是对生的极致有情。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大彻大悟的大智慧,让她的生命拥有了雄壮的特质,能够从容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第七十回,凄云愁雾已深深弥漫于荣国府,此时荣国府进入“第三春”,也就是最后“一春”。林黛玉作的《桃花行》,字字句句都是血泪,是献给最后的“春天”的凄惋的哀歌,宝玉看了心知出自黛玉,“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琴逗他是自己作的,宝玉笑说,这诗迥乎不像蘅芜之体,宝琴虽有此才,宝钗也断不许宝琴有此伤悼语句。
同一回,众人填柳絮词,要么情致妩媚,要么缠绵悲戚,宝琴的《西江月》,众人都笑说其声调壮,而宝钗仍认为总不免过于丧败。其实,众人所填之词,都只是陪衬。薛宝钗的《临江仙》一一“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令众人拍案叫绝,赞其翻得好气力。
《临江仙》堪称薛宝钗绝佳的自我写照,而作者的深意,可以想见,即“山中高士”薛宝钗也是“临江仙”,“安分从时”的她将在“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之后,含着泪,以神仙一样的飘逸,去适应末世的凄风苦雨,活出别样的人生精彩。
第一回贾雨村在中秋之夜,高吟一联一一“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脂批指出:“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贾雨村字表时飞,有人据此认为宝钗在贾宝玉出家之后,最终会嫁给雨村。但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脂批指出,雨村之时飞“实非”也,而“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宝钗之“待时飞”,则是在艰难的时代之下,依然有一颗高高飞翔的心,依然对未来保有热切的憧憬。
注1、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16《通住太虚幻境之路》
注2、在奇幻的文本中,钗黛一体是真实存在的,后文将会对此作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