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这句话出自沈从文的《边城》。
该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看完这本书后,其中有两句话最让我印象深刻,一句是文章开头的: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还有一句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至于翠翠能否等来傩送,能否等来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段爱情一切都未可知,或者最后的结局就如书中说的那样: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开始时我以为翠翠能够和自己相爱的人厮守一生,可最终祖父死了,天保死了,傩送不知去向,只有翠翠一个人守着那艘船,不曾离开。
我一直在想若是在天保上门求亲时,翠翠明确告诉他自己喜欢的人是傩送,会不会后来天保就不会溺水而亡?
若是翠翠果断的说出自己的心上人是傩送,会不会后来傩送就不会因为误会而离开家乡,不知所踪。
若是翠翠对待感情能够果断些,勇敢些,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一系列事情?
翠翠处理感情的方式让我着急万分,她明明喜欢傩送,却还要在爷爷告诉她傩送为她唱歌时装作一副不喜欢的样子。
她明明不喜欢天保,却不明确说出来,让爷爷去猜,让天保去猜。
感情最怕的就是猜,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翠翠的爱情一波三折,以下三点与导致她的爱情成为悲剧的主要原因有直接关系。
缺乏沟通,彼此心意不了解
书中从头到尾翠翠与傩送的交流寥寥无几,而在第一次两人相见时,傩送就喜欢上了翠翠。
但是两人交流太少,翠翠不知道傩送对自己的心意,而傩送更不知道翠翠对自己又是什么意思。
后来傩送的哥哥天保先一步去向翠翠提亲,翠翠没有明确回复。而此时顺顺说要以磨坊为嫁妆,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翠翠此时也知道了顺顺以磨坊为嫁妆要把女儿许配给傩送的事,翠翠暗恨自己为什么没有磨坊,心里对于傩送喜欢自己一事不确定了。她担心傩送为了磨坊娶顺顺的女儿。
但傩送对父亲说自己宁可守着一艘船,也不要一个磨坊。表明了自己喜欢翠翠的决心。
但是两个人没有交流,彼此什么心意也都不知道。于是傩送等,而翠翠猜。
一段感情还没开始就已经走上了一条绝路。
若是翠翠能勇敢一些,大胆的说出自己喜欢的人是傩送,也不会有后面那么多事了。
“弄巧成拙”的爱
翠翠的母亲年轻时遇上了一个茶峒军人,二人有了小孩之后,军人想带翠翠的母亲一同走,可翠翠的母亲没有远走的勇气,那军人也不想毁去做军人的荣誉,于是便先服毒死去。
翠翠的母亲舍不得腹中的孩子,待到了孩子生下后便故意吃了许多冷水去世了。
于是翠翠从小与做渡船夫的祖父相依为命,长大成人。
渡船夫大概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外孙女重走女儿的后路,于是在为翠翠挑选一门好亲事的时候再三考虑。
一次天保过溪时心直口快的对渡船夫说明自己对翠翠的爱慕,渡船夫当时微笑不语。
后来天保又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儿茶峒人的歌声,不能做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照料家务的媳妇……”
那青年走去后,祖父温习着那些出于一个男子口中的真话,实在又愁又喜。翠翠若应当交把一个人,这个人是不是适宜于照料翠翠?当真交把了他,翠翠是不是愿意?
渡船夫一直觉得翠翠的婚事由自己做主应该是极好的,结婚的人必然是翠翠,所以应当由她来决定。至少自己决定嫁的人一定是可以让她喜欢的。
渡船夫犹豫着,再三考虑着,在翠翠的婚事这件事上他考虑了太多太多,只为了能够让翠翠过得快乐幸福。
但最终翠翠却还是没能嫁与自己的心上人。
不会正视情感,不懂得拒绝
在天保带人上门提亲后,渡船夫问翠翠是否愿意嫁给天保,翠翠没有明确答复。
过了许久,爷孙二人仿佛都已经把这件事忘了。等媒人再来问这件事的时候,祖父把这件事全推到了翠翠身上。回头又问翠翠是否愿意,还是没能得到翠翠的明确答复。
翠翠若此时明确的说出自己不喜欢天保,喜欢的人是傩送,或许天保就不会溺水而亡,傩送也不会不知踪迹了。
翠翠心里的人是傩送,但她却不说。祖父也猜不到。而天保和傩送更猜不到。
若翠翠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那她必定不会走上一条绝路。
若翠翠当初明确拒绝天保的提亲,那么天保也许就不会因为赌气,溺水而亡了。
翠翠爱情的悲剧不只是因为她自身的原因,还有受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
封建保守的习俗下,女孩子很难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爱情真的很需要勇气。
学会拒绝,学会正视情感,学会爱,这对翠翠来说不容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难度的。
拒绝一个人我们都会,但是真正学会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真正学会爱又何尝容易?
《边城》的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或许,等到傩送回来的时候,就是两个人都学会爱一个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