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是西汉时期著名历史人物,既是对手,又相互“成就”,一个一统天下,另一个以“霸王”留名。
现在看来,虽结局已定,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不论出身还是势力,不论武功还是能力,项羽都胜过刘邦太多,而最终刘邦一统江山,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
但究其根源,结局之所以如此,实在是端倪颇多,只是当局者迷罢了。
就比如,据史料记载,刘邦在老家有两大特点,第一贪财,第二贪色。
可到了函谷关之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因此,也可以推断刘邦“此其志不在乎小!”
项羽呢,也有一句著名的话语: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因此,他在胜利之后就真的东归故乡。眼界决定了世界,项羽的世界就是故乡!
不仅如此,“诗言志,歌永言”,诗为心声。刘邦和项羽不是诗人,作诗也不多,但即便这样,也有传世之作,我们最熟悉的是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从他们各自的诗歌里也能感受到刘邦和项羽的不同的格局和胸怀。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起,起笔就充满气势,此时看似是一个风气云涌的自然现象,但更暗指长云大风之后政治风,先有秦末汉初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如大厦已倾,再有楚汉四年之战,后来,虽天下归一,但又面临诸侯叛乱。自然界的大风虽让人倍感摧残,可这政治上的风云突变,更令人备受煎熬。
而此时,刘邦没有被大风刮倒,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积极的寻找办法,开拓思路。一方面慨叹跟随自己闯天下的亲信背板自己,另一方面又懂得基业常保,江山永存,还必须要有仁人志士的帮助,因此在社会风暴之后,人心风暴之后,政治风暴之后,刘邦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在积极寻找,要到哪里去找好的壮士来呢?
从过去想到了未来。这才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的眼光和胸襟。既昂扬又感慨,既有高度又有厚度。
对比项羽的《垓下歌》:
“气拔山兮力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力能拔山啊,我气能盖世。可我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再飞驰,乌骓跑不动啊我有什么办法,虞姬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
此时是项羽被追赶到穷途末路,可谓是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但诗词里所表达的仍然只是自己和方寸之地,我多厉害啊,力拔山兮气盖世,可世时不济啊我怎么办,乌骓马都跑不动了我能怎样,虞姬啊你跟着我干嘛!
不仅对自己也没有反思,眼里看到的也只有乌骓、爱妾。实不成想,他陷入这样的境地,正是因为他的世界只有方寸之地,眼里也只有自己,。也正为此,身边的谋士仁人纷纷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孤家寡人,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事业难成,爱妾不保,自刎乌江。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项羽虽武功盖世,勇猛过人,但不仅胜利时独断专行,即便失意时也只是强调自己的威猛,哀叹世道的不恭。实不能称得上聪明秀出,更没有海乃百川的胸怀。
刘邦虽布衣出身,但不仅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更听的进他人的劝告和计策,遇事多方思考,不以自我为中心。即便最得意的时候,眼里也有别人。也正如当年天下一统,在洛阳开庆功会时,刘邦总结的那样: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一个只知道耀武扬威,而不懂居安思危的人也是成不了大事的,一个眼里只有自己,而没有世界的人也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是项羽,而是刘邦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