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伴我忆乡愁
文:张宗龙
我其实不会写散文,上学时只会写作文,现在只会写公文。
不经意间,我已写了几十篇乡土乡情散文。头条上能看到我的文章,公众号能见到我的名字,我有点小自豪,也有点小兴奋,还有点小不安。这要感谢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公众号”(: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和公众号的几位编辑老师的厚爱。
我19岁离开老家山东滕州参军入伍,经过多年打拼,现已在兰州安家落户。可我骨子里从未觉得离故乡多远,我觉得我只是一个在外打工的家乡人,随时准备赶回去。老家有父母、有兄弟、有亲人、有朋友、有童真、有回忆、有情感。至今我家乡口音一点没变、家乡习俗一点没忘、家乡风土一点没丢,年龄越大,乡情越浓、乡愁越深、乡音越重。
梦里常常回到家乡,平时也经常回去看看,对家乡越来越眷恋、越来越思念。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河、家乡的风光、家乡的庄稼、家乡的人情、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越来越清晰。尤其是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消失了的老物件、仍使用的老碾盘,已然作古的村里老人、倍感亲切的儿时伙伴,都化成了美好的回忆。记忆中儿时的家乡生活清苦却民风淳厚、日子拮据却风景秀美、人们农活劳累却充满欢声笑语、乡亲信息闭塞却向往幸福未来。
现在的家乡,踏上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赶上了乡村振兴的时机,这几年变化很大,早已不再贫穷。小村虽仍以事农为主、以种土豆为业,村里也少有工厂、没有企业,但村人却人人富足起来。村里没有遭受工业的污染,环境更加靓丽,土地更加清香,河清、水绿、天蓝、路宽,村容整洁、村貌焕新。村里也有不少年轻后生到外地打工、到城里定居,但村子里依旧人烟繁盛,没有一片撂荒的土地、没有一处破败的房屋,在家的村人仍旧深爱着土地、深爱着劳动,过上了现代化新农村的新生活。
我一直想为家乡写点什么,写写家乡的往昔岁月、写写家乡的现在幸福、写写家乡的山水美景、写写家乡的纯真厚道。我想凭我仅有的记忆,还原从前的岁月;我想以我笨拙的笔触,描绘现在的幸福;我想靠我平淡的回忆,写出精彩的过往。我想让我的儿子知道根在哪里,我想让村子里的后生记住村里子曾发生的故事,曾生活的老人。
但我一直没有动笔,或者说不敢动笔。我水平不高,怎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怎能为家乡代言,我怕写不好失去了故乡的本真,我怕写不真亵渎了家乡的美好。有时信笔涂鸦,乱写一通,也只是自我欣赏,没有报刊可发表、没有机会可示众。
直到有一天,我在手机上看到“乡愁难叙乡土文学”(“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原名)上的几篇乡情散文,一下就入迷了。这些文章裹着家乡的泥土清香、混着家乡的深厚浓情,读来那么亲切,感觉就像写我的故乡。读着他们的文章,回想自己的家乡,儿时的生活又一次清晰起来,让我一下按捺不住,便写出了第一篇乡土散文《生产队里分年肉》,投给了公众号。没想到,第二天文章便在平台发表,而且引来很多不认识的朋友点赞、评论、欣赏、转载。我知道,并不是我文章写的好,而是思乡的情真切;不是我文笔多华丽,而是家乡的人纯真。是我儿时的故事激起了读者心底柔软的思乡之弦,有了共同的回忆和感受,看来,游子们的心都是相通的,漂泊人的情都是相融的。
那时,正值2021年春节前后,疫情再次来袭,倡导就地过年。家,暂时回不去了,情,越发浓烈起来。为了打发时间,也为了排解思绪,我便陆续写了老家过年的一些往事,赶年集、祭灶神、上祖坟、走亲戚,平台都给予了刊登并推送。我越写越有劲头,越写越有信心,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一下奔涌出来,偷瓜的趣事、劳动的场景、捉知了的惊喜、羊肉汤的美味、仁兄弟的情真,都变成了一篇篇乡土乡情的散文,让我仿佛回到了儿时的乡村,见到了久违的甚至已逝去的亲人。
通过读平台刊发的散文,我结识了很多天南海北的朋友、见识了全国各处的风光、了解了各地风格迥异的人情。有对秦皇岛乡土风貌详细描述的杨晓光老师,有对黄河滋养的靖远县历史熟知的张永选老师,有描绘鲁西南花草树木的韩丽霞老师,还有生长在黄土高原对西北风情无比热爱的杨进荣老师。他们都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都对故乡的一桥一路回忆丰满。我每篇文章都细细阅读,从中体会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从中寻找我写作的灵感,我感觉知音更多了,朋友更多了,生活的空间更大了。
冷不丁,平台上还经常发表我身边的朋友、同事的文章,他们写黄河的苍黄、写高原的雄伟。他们写的人和景就在我身边,能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身边的风土人情,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平台上,有人用笔名、有人署真名,有人天天发、有时偶尔写,有的是散文协会会员、有的是学校语文老师。看得出,他们大多和我一样,都是年过不惑、离家较久,对家乡充满了真情。他们情感细腻、文笔老辣、思想深邃、思路清晰,都是写散文的高手。这让我越来越惶恐,越来越敬佩,越来越不敢写,但又越来越激发了浓烈的兴趣。
我的散文被家乡更多的人关注。一篇《大姨家的老杏树》,让我年近七旬的姨哥老泪纵横,为我发来点赞的话语。一篇《犹记村里高粱红》让我村里的兴会哥乡情深深,常常激励我继续努力。一篇《中学时代学照相》让我远在新疆的同学思绪万千,专门打电话给我鼓励。还有的同学、战友从头条上看到了文章,以不同形式给以勉励。
我的散文大多都是回忆过往,充满了乡土气息。有的写的很清苦、有的写的很贫穷,但都以家乡的景物、家乡的亲人为原型,基本都是真人真事,不煽情、不苦情、不骚情。不以苦博人眼球、不以难求人同情;写苦却不诉苦、写难却不喊难。我的乡亲有战天斗地的豪情,有以苦为乐的精神,他们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辛苦耕耘着家乡的土地,以自己的热情和干劲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我要以稚嫩的笔为他们讴歌,我要以深浓的情为他们赞颂。
乡土散文虽土,但它是回忆乡愁、传承乡情、激发乡绪的好平台,我应该坚持写下去。我也希望我的朋友多回忆过往岁月,不忘初心,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