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的小儿垂钓古诗(二年级小儿垂钓诗意)

二年级上册的小儿垂钓古诗(二年级小儿垂钓诗意)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二年级上册的小儿垂钓古诗(二年级小儿垂钓诗意)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méi):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问路。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胡令能(785—826),唐代诗人,贞元、元和时期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见于《全唐诗》。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01528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