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翻译)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翻译)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①,凭高酹酒②,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翻译)

【注释】

①筑:古击弦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握持,右手以竹尺击弦发音。②酹(lèi)酒: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翻译)

【译文】

秋天来到边城,画角声勾起哀思,烽火照着高台。击筑悲歌,站在高处将酒洒在地上祭奠阵亡将士,一行人都兴致高昂。

谁像南山上的明月一样多情,特地将暮云冲开。灞桥的如烟柳色,曲江的池苑馆台,正等待人们的到来。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翻译)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这年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这段时间为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因此全词昂扬着一股向上的激情,表达了他对收复中原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

上片写登高望远。开篇二句描绘出一幅边关秋色图,悲壮而雄浑。时值秋天,号角声响起,袅袅不绝,烽火照耀着高台。“悲歌击筑”,用的是荆轲刺秦的故事,表现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接着词人站在高兴亭上北望长安,并将酒洒在地上,立誓收复长安。“此兴悠哉”一句,将词人志得意满之态毫无保留地展示了出来。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翻译)

下片抒怀,预祝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将南山的明月拟人化,词人心中有无限豪情,见月月亦有情。正是由于暮云散去,月光皎洁,词人望得更远,望得更清晰。他仿佛真的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长安城南的曲江,它们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01588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