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食粥心安
张小军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⑴,日煮粥一釜⑵,经夜遂凝,以刀画⑶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⑷数茎啖⑸之。留守有子同学⑹,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⑺之,既而⑻悉⑼败矣,留守子讶曰:“大人⑽闻汝清苦,遗⑾以食物,何⑿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⒀食粥安已久,今遽⒁亨盛馔⒂,后日岂⒃能复啖此粥乎!”——–郑瑄《昨非庵日纂》 )
【注释】
1)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 2)釜(fǔ):锅。 3)画:划。
4)齑(jī):腌菜或酱菜。 5)啖:吃。 6)同学:一起学习。
7)置:放。 8)既而:不久。 9)悉:全,都。
10)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11)遗(wèi):馈赠,赠送
12)何:为什么 。 13) 盖:因为。 14)遽(jù):一下子,立刻。
15)馔(zhuàn):菜肴 16)岂:以后。
【解读】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两升米,来做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着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此文反映了范仲淹知足常乐以及俭朴的品格。正因为他经受了生活的苦难,最终成为了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说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正如温室中的仙人掌无法在沙漠中生存一样,一帆风顺的人生也不是完美的人生,他少了与苦难斗争的经历,也就少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从长远看,艰苦环境往往更能激发人的斗志,更有助于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