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保这个角色的存在与否,在文化界一直存在着多种争议。作为正史的《宋史》之中并无杨宗保的名字,里面提到的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而小说中杨文广却又是杨宗保与穆桂英的儿子,这样的矛盾与千百年来民间老百姓对杨家将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然而杨宗保这个角色又是小说中段的主角,这样重要的角色要说是作者全部凭空杜撰似乎又太过离奇。就连穆桂英都在河东慕容氏中找到了原型,那杨宗保又怎么可能凭空杜撰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一些历史文献,却发现了一种能够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
小说中的杨宗保在大破天门阵战役之前出场,逐渐替代杨延昭成为杨家将的领导人,至十二寡妇西征之前阵亡,是小说中段的主角人物。杨宗保在小说中的战斗事迹很多是以历史上杨文广的带兵打仗的战役为原型的,而《宋史》中又没有提到杨宗保这个人物,因此很长一段事件文化界对这个角色的公认是小说作者虚构的。可是这个认识并不能解释历史上的一些疑点。比如《宋史》成书时间与宋朝相差太久,编著之人脱脱汉学能力有限,致使《宋史》可信度令人质疑。杨延昭四十一岁才生杨文广,之前杨延昭并无子嗣出生,显得不太合理。
这两个疑点是杨宗保虚构论完全解释不了的。《宋史》是元朝丞相脱脱主持编著的,他本身汉学能力有限,又在史书中适度贬低宋朝,致使《宋史》在史学界颇受质疑。而《宋史》中记载的内容与地方志记载差距颇大,因此可信度有很大问题。按照《宋史》记载,杨文广出生时杨延昭四十一岁,而且杨延昭只有杨文广这么一个儿子,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并不相符。众所周知,古人成婚年龄早,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就要结婚了。而且宋朝有规定,超过年龄不结婚的剩男剩女,朝廷强制结婚,那么杨延昭四十一岁之前无子嗣就说不过去了。
从小说中杨宗保的事迹来看,很多地方与杨文广历史上参与的战争重合,所以判断杨宗保借鉴了杨文广的历史原型是可以确认的。而历史上杨文广的妻子慕容氏出身于河东慕容氏,其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穆桂英有部分相仿,几乎也可以判定慕容氏是穆桂英的原型。但是我们却不能就此认为,杨宗保就是以杨文广为原型塑造的,这个名字完全是小说家凭空虚构的。一方面是因为小说创作的方法是民间传说改编,不是某个人凭空编著,数百年的传说必有其缘由。二方面小说中已经有了杨文广的角色,完全凭空捏造杨宗保并无意义。
处于历史无法解释的两个疑点,和不符合古代文学创作的规律的两方面原因,我觉得杨宗保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应该存在过。只不过是他的故事在传说流传中出现偏差,进而造成了小说中事迹张冠李戴的现象。我们在查阅有关杨家将的史料时发现了一段有关杨继业陵墓的记载,这之中提到了一个叫做”杨宗宝”的名字。她与小说中的”杨宗保”仅仅一字之差,史料中阐述了他是杨继业孙女的身份。由此推断,这个杨宗宝很可能是杨文广的姐姐,杨延昭的女儿,也很有可能是小说中杨宗保的这个角色的来源。
这段史料出自于《新安县志》,是河南洛阳西部新安县的地方历史文献。新安县古代归属于洛阳冠下,由于风水很好,成为了帝王权贵理想的埋骨之地。俗话说的死在洛阳,就是指死后新安县弄快坟地是上流社会的风俗潮流。这个史料中记载杨继业战死后尸骨归葬于洛阳新安县,是由他的孙女杨宗宝负责押运护送的,而且这段历史还在长安玄都观万寿宫的《玄元观羽士王希志碑》上有所记载。这段历史描述了杨宗宝押送祖父杨继业的灵柩从长安到洛阳的过程,其中曾经按照习俗在玄元观停灵居住,并出家入道作法。
这一段描述正好与《宋史》中皇帝派遣人护送杨继业棺木南归,走河套诸县的路线一致。同时史料中又提到,宋真宗在去华山祭祀时路过玄元观,对于杨宗宝的行为很感动,敕封其为玉虚散人。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杨宗宝便是小说中杨宗保的原型。她与杨文广、杨延昭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杨延昭的岁数,杨继业战死的时间节点和杨文广出身日期三个来做判断。杨继业战死时是986年,而杨文广出生时为999年,杨文广自然不可能为杨继业护灵。杨文广出生时杨延昭已经四十一岁了,如果之前杨延昭有一个孩子,那只能是杨宗宝。
当然也有人提出杨宗宝可能不是杨延昭的女儿,而是杨家其它兄弟的女儿。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可也没有直接的证据支持。如果杨宗宝不是杨延昭的女儿,那碑文中提到杨延昭在边关抗辽二十年就有些尴尬,显得不太合逻辑。而且杨延昭四十一岁以前没有子嗣的问题还是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所以拿杨宗宝来填这个坑也算比较合理。而且从杨家的历史看,杨家的女儿带兵打仗是有传统的,这与折家军和河东慕容氏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所以让杨延昭让自己女儿代替自己押送父亲的棺木回洛阳也是有极大可能性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杨宗宝是杨宗保的原型,因为是女儿身,后来又出家的缘故,没有在正史上留下姓名。但这个名字由于其押送杨继业棺木回洛阳,并在出家之前参加过杨家将的抗辽战争并留下名声,所以在民间传说中得以流传。由于其弟弟杨文广有着更大的名声和辉煌的战绩,所以民间百姓张冠李戴的将其混为一谈,于是才有了先在杨家将中的杨宗保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