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影视明星吴奇隆在《湾区升明月》晚会上,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当他唱到“转朱阁、低绮户”中的“绮”字的时候,发的是“qǐ”音。
有一些网友说吴奇隆唱错了,理由是邓丽君的那个版本里面,“绮”是唱的“yǐ”音。同时,我朋友也告诉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的也是“yǐ”音。
可是,我却记得这个字就是读“qǐ”。不过因为心里没有什么底,所以当时我没有说话。毕竟离开学校几十年了,老师当年教的那些,早就丢到了爪哇国去了。
另外,我这个人也不是很喜欢听歌。所以每一次听邓丽君的《水调歌头》,听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已经走神了,后面的也就没听了。
一、“绮”字读音探究
朋友很执着,他说:你帮我查一下这个“绮”字到底念哪个音?我心想,这还不简单。要知道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只要查《水调歌头》的“词格”,通过平仄来判断就行了。
刚好手上有一本龙榆生写的《唐宋词格律》,打开这本书,翻到第51页,就可以看到《水调歌头》的平仄格律。
根据这本书上的描述,《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转朱阁,低绮户”,这六个字的平仄是:“仄仄仄,仄仄平。”所以很显然,“绮”是发的“qǐ”音,是仄声字。
因为“yǐ”和“qǐ”这两个读音在古汉语中,都是仄声。可见,想要通过平仄来判断“绮”字的正确读音,是行不通的了。
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只能老实地从书柜里,搬出了尘封多年的商务印书馆的“砖头”词典,先从《现代汉语词典》的第6版开始查起。
“绮”字在第1025页,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并非“多音字”,只有一个读音,就是“qǐ”。表示有花纹或图案的织品,或者是形容词,就是鲜艳美丽的意思。
那么,在古代汉语中,它会不会是一个多音字呢?于是我又拿出了《王力古汉语字典》第4版,这个字就安静地躺在第302页上,依然只有一个读音,两种解释。
可是看看网上仍然有许多网友,信誓旦旦地说:当年老师教的就是“yǐ”。于是,我心里还是有一些犯嘀咕,不敢确定。
那么,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字的读音,最近几年被改掉了?毕竟最近这些年,国家一直在不断修订词典,改变古诗词中一些字的发音。
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的古音,就都被改掉了。说不定几十年前,“纸绮户”中的“绮”就发“yǐ”音。
刚好,家里有一本1978年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因为早就有了新版词典,所以上次搬家时本来想扔的,不过最后还是没有舍得扔,没想到现在还派上了用场。
在这本书的第892页,我又找到了这个字。可是,它依然只有一个读音,同样也只有两种解释。读音就念“qǐ”,意思就是指有花纹的图案,或者是形容词,指美丽的意思。
有一些较真的网友,刻意去翻了人教新版的语文教材,结果依然如此。所以至少从权威的词典上来看,这个“绮”字的发音从1978年至2021年,这四十三年来,从未被改动过。
不过还有极少部分的网友表示:1993版的《汉语大字典》里面,这个“绮”字其实是有两种读音的。第一个读“qǐ”,第二个读“yǐ”。但是,第二种读音仅用于古代的人名。
这本《汉语大字典》是四川、湖北两省的专家修订的,论及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均不如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
所以,“绮”的第二种读音,应该很少有人知道了。因此,老师在语文课上用这种冷门的知识来教学生的情况,那也是比较稀罕的了。
那么,邓丽君为什么还是要把这个字唱成“yǐ”音呢?《水调歌头》这首歌是邓丽君的代表作之一,她显然不可能读“白”字读这么多年。
会不会是因为港台歌手的发音,有一些问题呢?根据张学友的粉丝说,当年张学友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刚开始唱的也是“qǐ”音,有时也唱成“yǐ”音。
但是广东的朋友却表示,“yǐ”音的出现,与粤语方言却没有任何的关系。至于台湾方言里这个字到底是怎么发音的,本人也就不了解了。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至少从1978年代开始,在大陆就能通过权威词典确定“绮”字只有唯一的一种发音,那就是“qǐ”,以及两种的解释。
因此现在“绮”的发音,就只有“qǐ”才是对的。其实,比起研究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更加有意思的还是网友们的反应。
苏轼的《水调歌头》那么有名,而邓丽君的歌在中国也红了几十年了,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还弄不明白“绮”字的正确发音呢?
二、“yǐ”音出现的原因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曼德拉效应”,第二个就是柏杨所说的“差不多先生”。
“曼德拉效应”这个词语,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大概是指群体性地记忆错乱,把一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误当成发生过的。
就像有许多人都记得,在旧版的《西游记》里面,唐僧师徒四人和车迟国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三人斗法时,有被下油锅的戏一样,结果《西游记》剧组都说没有拍过。
所以,关于“绮”这个字的读音,很可能是从前上学的时候,老师在教《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时候,其实教还是“qǐ”。
但是因为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低,后来大家听了邓丽君的歌,被“洗了脑”,记忆被“篡改”了,反过来认为当时老师教的就是“yǐ”。
当然,也有人怀疑过邓丽君是唱错了。但是绝大多数的网友,或者不是邓丽君的歌迷,或者本来并不太喜欢听歌,根本就没有仔细去听她唱了些什么,自然也就闹不清楚了。
柏杨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文章里面列举了很多的事情,来批评中国人办事中的“马虎”。很多生活中的细节,只要做得“差不多”,也就可以了。
其实全世界的人民都是一样的,大家对和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的一些东西,总是不太上心。这样可以省下精力,去干更加重要的事情。不过还在学校里面上学的同学,就应该注意了。
结语
不过从一些网友列举出来的“蛛丝马迹”来看,“绮”字在古时候很也有可能是存在“yǐ”这个读音的。但是国内的权威字典和词典,在四十多年来,一直教的都是“qǐ”音。
如果非要“较真”,难道我们现代还能去用“中古音”背李白的《将进酒》不成?所以大家也就没必要,再从上古发音和方言中去挖掘“绮”字该怎么读了。教材怎么教,就怎么读就是了。
记得从前台湾歌手李丽芬唱《得意的笑》,歌词是:“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恩恩怨怨又何必太在意……我得意地笑……”。结果李丽芬把“得”唱成了“嘚儿”,像是在驾驴车一样。
于是,“得意的笑”就变成了“嘚儿意嘚儿笑”,不过听着却更好听。邓丽君也是台湾歌手,她把“低绮户”中“绮”唱成“yǐ”,可能也只是觉得这样更好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