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的启示(六尺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2016年,全国第二个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旨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教育宣传,努力营造崇尚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工匠精神体现了时代精神,任何一名工匠要想成就名匠,都要让工匠精神融入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工匠精神不仅是工匠应具备的精神,而且是所有职业人应具备和践行的精神。承担着职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滨州职业学院现代职教研究室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团队的老师们,策划了“出彩职业人”专题,将多年的教学思考和感悟通过图解、杂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与大家分享作为一名工匠,一名职业人,如何正确地认知和管理自己,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如何提高责任心和执行力,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让工匠精神嵌入我们的灵魂,指导我们的行动,改变我们的人生!

六尺巷的故事的启示(六尺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六尺巷”故事的启示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除夕夜,由宿松籍著名诗人贺东久作词,桐城籍青年歌手张正扬作曲,安徽芜湖籍演员赵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亮相2016央视猴年春晚,这让安徽桐城六尺巷背后的张家故事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据记载,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时至今日,虽然张叶两家的老宅都已在300多年的时光里走进了历史,但这条巷子却依然安静地伫立在那里,并引得一位位平民百姓、官场要人慕名而来,领悟体会其互敬礼让、和谐包容、进退有度的文化内涵。

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自古被视为美德,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学会谦和忍让。忍让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在职场团队中,由于每个人对问题理解的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及个人恩怨都会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是这些冲突大多都是工作、性格、质量、言语、习惯等小冲突,,不是什么生死存亡的大冲突。因此当冲突出现时,我们不妨表现的大度一些,得饶人处且饶人。高尚宽容的人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宽容,对一个团队来说,它是处理团队关系的润滑剂。

六尺巷的故事的启示(六尺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小故事叫《拔掉帽缨》,讲的是楚庄王在宫中设宴招待群臣,妃子许姬亲自替群臣斟酒助兴。忽然一阵风吹进宫里,蜡烛熄灭,全场漆黑。有人趁机拉住许姬的衣袖想亲近她,许姬便顺手拔下那人的帽缨并挣脱离开,然后请庄王惩治没有帽缨的臣子。庄王却不动声色地对众人说:“今天一定要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掉,否则不足以尽欢!”于是众臣都拔掉帽缨,庄王再命人重新点燃蜡烛,尽欢而散。三年后,晋国侵犯楚国,楚军中有一员大将主动请命,奋勇杀敌,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后,这名大将跪地禀庄王:“大王,臣就是三年前那个被王妃拔掉帽缨的罪人,从那时起我就时刻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你的恩德。”

有时虽然事关个人切身利益,但是从长远看,如果你暂时做了让步,得到的也许是更好的结果,如果我们都能正确分析问题,从大处着眼,不以眼前小事来干扰我们的心智,有时,坏事能变成好事。楚庄王高超的技巧和国王的胸襟在这里都值得效仿。

因此,如果在职场上,我们都能以张廷玉和楚庄王的的胸襟来处理冲突,个人和团队都将会是最大的赢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06242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