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感怀诗。
其实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于其好友白居易,原题为《板桥路》,诗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 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刘禹锡稍加删减,锤炼推敲,竟然能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使之成为明代才子杨慎、诗评家胡应麟眼中的“神品”。
一湾清澈的江水,岸畔柳丝千条万条,惹人无限思念;想起二十年前,在这座旧板桥上发生的故事,不禁感慨万千。这是写“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柳丝,江水,想起远方的人,想起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追今抚昔,叹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年年岁岁,“柳”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曾与美人,在这座桥上深情相别;只可惜时至今日,再也没有一点关于她的消息。这是写“杳无音信”。一个“恨”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早知道结局会这样,当时就不会轻易谈别离了。很多事情,只有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与后悔。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美人”,不仅仅是实写,也是一种虚写。告别的岂止只有美人,更有我们的理想与青春,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柳千条”,为现在;“二十年前”,为过去;“桥上别”,亦为过去;“到今朝”,又回到现在。这样就构成了“今”—“往”—“今”的叙事方式,颇为巧妙。
“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愿世间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地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