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

南宋的传奇词作家辛弃疾,不仅词填得好,武艺更是过人,还能统兵打仗,是一位典型的文武全才。他填词的风格多变,不仅擅写豪放词,作起婉约词来,也丝毫不逊色于前人。

辛弃疾有“一绝”,就是非常喜欢以《满江红》那种慷慨的曲调,填写深婉纡曲的爱情词。他隐居带湖的时候时,就曾经写过一首《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

在这首词里,辛弃疾通过对赏月宴会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叶嘉莹先生赞其:隐藏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那么,辛弃疾这首《满江红·中秋寄远》里面到底写了什么,为何能够引发叶嘉莹先生如此的赞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

《满江红·中秋寄远》——南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作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白话翻译:

快步登上西楼,如果去太晚了,就怕天公放出浮云,把明月给遮住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唤来待女,以纤手按玉笛,一声吹破那天空中的浮云,让我能够飞上九重天。

看那广寒宫,就好似玉壶里的冰凉世界一样。又像是刚刚被人用玉斧修葺过一般,真的非常可爱。我问月宫中的嫦娥,你孤零零一个人待在那上面,心中真的不愁烦吗?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

面对我的问题,嫦娥没有正面回答,只以满头的白发作了回应。宴席上仙女斟仙酒,不断地为我添杯。琼玉制成的酒杯,滑不留手。天仙们长袖善舞,歌声更是如泣如诉。

她们都在哀叹,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想要用玉斧去重磨新月,但是才刚刚磨好,它却又缺了。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晚的月亮都和这夜里的月亮一样圆。

我想,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未必会以这种方式来看待离别。不如把从前的那些离恨,都看作是欢乐的前奏。等到离人归来的时候,再一起诉说吧!

辛弃疾这首词写得是非常有想象力,丝毫不逊色于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在词的开头,主人公就行动起来了。他说“快上西楼”,为什么要“快上”呢?因为他急切地想要去赏月!

赏月在中秋节里暗示的是“团圆”的意思,因此辛弃疾急着想去赏月,可以理解为他急着想要与什么人团圆。他心里害怕去晚了,浮云遮住了月亮,就错过了好时机。

要是万一真的去晚了,又该怎么办呢?不怕,他其实还有一个备选的方案。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他就马上叫来婢女,让她吹笛子,然后“一声吹裂”!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

那么,婢女“吹裂”的到底是什么呢?很显然,辛弃疾想要婢女想要吹裂的,自然是那天上的浮云了。在这里,辛弃疾其实是暗用了一个典故,它出自《国史补:李舟著笛记》。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李舟擅长作笛子。有一次,他得到了一段非常好的竹子,于是他就制成了一把笛子,并赠给了天下第一的吹笛的高手李牟。

李牟拿到笛子以后,感到非常高兴。有一天晚上,李牟就坐船到江心去吹笛子,结果笛声惊动了岸上的一个黑衣人。

黑衣人在岸上向李牟招手,李牟便像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一样,邀请黑衣人上船,探讨音乐方面的话题。谈了一会儿以后,黑衣人借了李牟的笛子,自己吹奏了起来。

结果,这个黑衣人的笛子吹得非常厉害,顿时山河摇荡、风云变色。最后,天空裂开了一道口子,黑衣人自己也化龙而去了。

辛弃疾在这里借用了“一声吹断横笛”的典故,只是把“吹断横笛”改成了“吹破”天上的云。他想要表达的就是,自己就像黑衣人化龙一样,借着笛声吹裂云天,飞上了广寒宫。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天宫里面了。辛弃疾化龙上天,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冰壶里面的清凉世界。这世界是崭新的,好像是八万二千工匠,刚刚用玉斧头打磨出来的一样。

“玉斧修月”这个典故,出自《酉阳杂俎·天咫卷》,故事中说:在唐朝太和中期,郑仁本的表弟去嵩山玩,遇到一个人在山中睡觉,他就问那人到底是干什么的。

对方自称自己乃是天上修月亮的工匠,并且还说那天上的七宝圆月,是八万二千个像他一样的工匠,用斧头一斧一斧地开凿出来的。

因为有了“众人开凿”的这一层意思,所以“玉斧修月”这个典故,在宋代以后的词作中,比喻的就是“恢复疆土”。

那么写到这里,辛弃疾这首词的隐喻大概是什么,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懂得了。辛弃疾所盼望的团圆,并不是与某一位或者某几位亲人的团圆。他盼望的,是与逝去的故土的团圆。

辛弃疾也希望能像黑衣人化龙一样,凭借一声笛音吹裂浮云,将他带入到理想的国度。不过当他到了广寒宫中后却发现,在那个地方,只有嫦娥孤零零地一个人等着他。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

理想中的月宫,就是辛弃疾想要收复的故土。然而。在这片疆土之上,却只有一个神话中的仙子罢了,并没有南宋的一兵一卒。

于是,辛弃疾就忍不住问嫦娥了,你一个人在这里,会觉得寂寞吗?这里的潜台词是:这么多年来,你为了坚持理想,孤身一人奋斗,你难道不感觉到寂寞吗?

对方默默不语,只是将自己满头的白发,展示给辛弃疾看。这个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到,这里的“嫦娥”,事实上就是辛弃疾的另一个化身。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里的“嫦娥”就是辛弃疾的“超我”。登上月亮的他,其实是他的“自我”。“嫦娥”代表着辛弃疾复国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离经叛道,将自己永久地放逐。

留守在这个理想的广寒宫里,辛弃疾感到异常地孤单。因为在那里,他根本找不到一位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于是他愁得头发都全白了。

词的下半阕,继续讲着这个神话故事。“嫦娥”为辛弃疾奉上了琼浆玉液,又为他表演了属于天宫的舞蹈。可是事实上,这就是辛弃疾一个人在自娱自乐而已。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

想象中的他,那个“嫦娥”,此时唱出来的歌声,应该是非常伤感的。他感叹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最叫人遗憾的就是,刚刚找人把月亮打磨圆了,可是如今它又缺了。

月圆还缺,象征着辛弃疾的理想,看着看着就要实现了,可是结果马上就又落了空,并且他的愿望总是落空。故事讲到这里,词中人已经伤心到了极致了。

因此,情感上必须要有一个转折。于是辛弃疾说:“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看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思就是“看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家都在盼望着月亮每一晚都能像中秋节晚上的月亮那样圆,但是现实哪能尽如人意呢?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也不会像这样看待“离别”的问题。

忘了那些让人觉得遗憾的往事吧,把它们看作欢乐的序曲吧。等到我们实现理想,与亲人团圆,或者收复了疆土的时候,再来诉说以前的辛酸。

结语

辛弃疾这首词写得的确是用情极深,它的优点是含蓄婉转,情志皆美。想象力丰富,且做到了哀而不伤。暗用“吹断横笛”,明用“玉斧修月”,两则典故寓意十分耐人寻味。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

别人写这种长调,多半都是上半阕写景,下半阕再去抒情,可是辛弃疾却不是这样的。他经常会把整个上、下阕打通来写,同时还把现实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混杂。

“嫦娥”就是辛弃疾理想的化身,为了替国家恢复故土,他用自己的精神化身,永远地守护着那片国土上,从少年到中年,再从中年到暮年,一直未曾有过丝毫的改变。

然后再回想当年,辛弃疾也曾像月亮上的嫦娥一样,带领着“八万二千户”的士兵,一起去收复理想中的家园,眼看着就要成功了,可是希望却马上又破灭了。

词中涉及嫦娥的部分,写得真的是非常催人泪下。但是,辛弃疾毕竟还是辛弃疾。一味地哀伤,绝不是他的性格。于是他在词的最后又反过来安慰自己:“人情未必看承别。”

世间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还是不要一直耽于这种离别的哀愁了。干大事儿的人,哪有那么多的空闲伤感呢?不如开心一点,等到疆土恢复,或者离人归来以后,再去诉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06503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