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号白石道人)是南宋最为杰出的词作家之一,他的长调冠绝南宋,晚清著名词论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说:“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一阕……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可见,他对白石词的推崇。陈廷焯对姜夔的长词推崇至极,对他的一些小词,也颇有肯定之处,而小词中最佳的作品,他认为便是这首《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此词的确是一首上佳之作,甚至连挑剔无比的王国维,也不得不承认其“格韵高绝”,当然,王国维在肯定的同时,也进行了否定,他在《人间词话》中说:“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那王国维否定得有道理吗?
其实,这只不过是王国维文艺理论的倾向所致。简单来说,就是他倡导的是对形象和事物鲜明生动的描写,不赞赏朦胧迷离的写法,即写景要“不隔”才算绝佳,所以他赞赏的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不隔”的描写,而不赞赏姜夔这种朦胧美(详见其经典之作《人间词话》)。当然,王国维还是肯定了姜夔写词的“格韵高绝”,所谓“格”,是格调;“韵”,指音韵,即姜夔的词格调高、音韵美,风格清幽灵动,字句精美、音韵婉转,能带给人极大的美感。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无疑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这首词写于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之冬,当时,姜夔正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之间,当他经过吴松的时候,有感于自己最心仪的晚唐“偶像”陆龟蒙(吴松是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词中的精品。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小注:燕[yān]雁:燕,平声音,代指北地,燕雁,即北方幽燕地带的鸿雁。
上片写词人所见之景,开头四字,便见新意,他说“燕雁无心”,北来之雁,自由自在,纯是天然,词人以此开篇,其实不仅是在写空中之雁随季节而飞的“无心”,更是暗喻自己漂泊无依的人生。姜夔词中多有咏雁之词,这或许和他最心仪的晚唐诗人陆龟蒙有关,因为陆龟蒙吟咏北雁的诗歌极多,如有“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等佳句。
接着一句“太湖西畔随云去”,意境开阔而深远,写燕雁随着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而去,“随云”也可见其“无心”,纯任自然,一如姜夔的为人。史料记载,姜夔“体貌轻盈,望之若神仙中人”、“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但其实,姜夔一生布衣,又生在南宋衰微的时候,东游西走,家国之恨、身世之愁,实在算不得什么名士。
接着两句是姜夔写景的千古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商略,有商量的意思,也有酝酿的味道,太湖周边的几座青峰,俱是一片愁苦寂寞,黄昏时分,它们仿佛聚在一起,要商量着一番雨意。词人以拟人的手法写出,可谓奇绝古今,正如卓人月《词统》中评价的:“商略二字,诞妙。”要知道词人在写山,其实更是在写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稼轩这句,各有特色。
下片由景入情,写词人俯仰古今之感慨,但又始终不脱离景物。“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这是一种认同感。第四桥是“吴江城外之甘泉桥”,这里是陆龟蒙的故乡,而所谓“天随”,其实陆龟蒙的自号(天随子)。陆龟蒙胸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但身处晚唐乱世,举进士不第,最后只好归隐江湖之中,这一点,与姜夔非常相似,所以他想要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去,“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另外,第四桥仍在,天随子却成为了往事,这未尝不是一种怀古叹今的感慨。
紧接之句虽然只有三句,却有着极丰富的内涵,“今何许”有着多重含义,可以是何时、何处、如何、为何等意,囊括内容之广,足可以包含古今,而且充满了哲学思辨,当然,词人的重点落在了“今”字上,这是本意,但其意味远远不止,乃是词人面对自然、人生、历史、时代所提出的思考。“凭阑怀古”,四字,笔力虬劲,气象宏大,极具千古兴亡之感慨,“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姜夔此诗,可为注脚。
末句“残柳参差舞”,怀古伤今,沉着有力,苍凉之中蕴含着悲壮,悲壮之中又有着无限苍凉,大有一种虽然衰败却不甘灭亡的悲鸣,这正暗喻了南宋末世的时势,似乎是南宋国运的写照,苍凉而悲壮。陈廷焯说:“至结处云‘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栏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此言切实。
姜夔这首词,几乎通篇写景,用笔淡远清幽、苍凉壮阔,上片从燕雁随云起笔,实则是自喻,词中自有一种飘然之感,下片因地因景起意,道出了无限苍凉之感。全词虽然只有四十余字,但却深刻传达出了词人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境,委婉含蓄,引人无限感叹,说是姜夔词中的杰作,诚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