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杰出代表,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自1955年10月从美国回国之后,就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在中国科学领域起到了引领和统帅作用,成为时代的“网红”科学家,由于撰写钱学森其人文章极多,本文仅撷取其家世情况和求学经历,以探求钱学森成长之路,何以能够成就如此辉煌的科学人生。
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浙江杭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之后裔,因此钱氏家族是江南名门望族,几百年来绵延不绝,涌现出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其祖父钱承磁曾在杭州经营丝绸生意,因而家境还算殷实,在杭州一带也颇有名气。
钱均夫(1880—1969)是钱学森的父亲,本名钱家治,字均夫,后来以字行世,曾就读于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与夏元瑮、蒋百里、许寿裳、厉绥之等人为同学,钱均夫在“求是书院”读书期间,被与父亲有生意往来的杭州富商章乐山相中,遂将女儿章兰娟许配给了颇具才华的钱均夫。
章兰娟(1888—1936)比钱均夫小八岁,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但其性格开朗热情且聪颖过人,并且极具数学天赋,尤其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超棒,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来衡量,钱学森的超人天赋大多来自于母亲的遗传基因。
钱学森与母亲章兰娟合影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其时父亲钱均夫31岁,母亲章兰娟23岁,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大龄得子,而且是他们夫妇唯一的儿子,因此才有好友蒋百里将三女儿蒋英过继给钱家,从此钱学森有了一个小他八岁的妹妹,只是若干年之后,蒋英又被父母要了回去,章兰娟与蒋家商定,不做女儿将来可做儿媳。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波留学日本的热潮,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钱均夫与蒋百里、许寿裳、厉绥之等“求是书院”的同学都曾相继赴日留学,当然也有公费和自费之分,钱均夫是在岳父章乐山的资助下,于1902年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并与许寿裳、鲁迅、厉绥之等浙江籍学人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最终于1904年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学。
钱均夫于1910年回国后,曾于1911年6月出任杭州府中学堂校长,当年夏天杭州府中学堂就被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堂,“武昌起义”爆发后,学校被迫停课,直到1913年春才又重新开学,并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依然由钱均夫出任校长。
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合影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初在南京成立时,翰林出身的蔡元培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委任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他在为教育部遴选公职人员时,首先将目光锁定在自己比较熟悉的乡党,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定律,在蔡元培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教育部里的公职人员以浙江人居多,比较知名的有夏曾佑、钟观光、吴雷川、周树人、许寿裳等人,钱均夫也是其中之一,他曾在教育部任职多年,后被外派出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教育部在南京履职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就因为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时,说什么也不肯前往南京就职,南京临时政府只好迁就袁大总统,遂将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北洋时代。
钱学森与母亲(中)、姨妈合影
钱学森学龄前的教育启蒙,主要得益于家庭教育,钱均夫是学师范出身的教育家,既当过中学校长,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钱学森曾深情地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他在回忆母亲时则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钱均夫与章兰娟所共同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儿童时期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也印证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钱学森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时代都是在北京度过的,由于父亲钱均夫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职,自然有条件在北京选择最好的学校读书,钱学森中小学时期学习履历如下:1917年至1920年在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读初小;1920年至1923年在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读高小;1923年至1929年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读初中和高中。
中学时期的钱学森
2019年8月暑期,我在游历上海交通大学本部校园时,曾在钱学森图书馆见到了钱学森的高中毕业证书,签发日期为:中华民国十八年七月一日,毕业证书上有三个人的签名和图章,分别是国立北平大学校长李煜瀛、国立北平大学副校长李书华和附属中学校主任林砺儒,因为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推行大学区制,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曾被并入国立北平大学,因此毕业证书上有当时国立北平大学正副校长李煜瀛和李书华的签章,而实际上林砺儒才应该是真正的校长。
钱学森的高中毕业证书
1929年6月,钱学森考入位于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所学专业为铁道门,至于钱学森为何没有选择报考北平的大学,而是舍远报考上海的大学,我的推测是因为离家近的原因,因为此时其父母亲已经离开北平在上海定居,钱学森在上海读书期间,除了在校内“执信西斋”学生宿舍住宿之外,还经常回到愚园路1032弄111号父亲寓所居住。
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
我曾从静安寺起探访整条愚园路,其动力就是因为曾经居住在愚园路上的历史名人众多,钱学森故居就位于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内,但因里弄内建筑众多,而我因为时间关系,只是在岐山村门口徘徊了一会儿,并没有走进岐山村内进行寻找。
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读书期间,曾有两位老师对其影响至深,以致钱学森经常在一些特定场合提起他们,一位是被学生尊为“老夫子”的陈石英教授,他是工程力学方面的专家,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熟谙机械及造船热力工程,钱学森从其身上受益良多;另一位是钟兆琳教授,他只比钱学森年长十岁,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毕业,是电机工程领域的专家。
钱学森是于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的,其毕业证书上的签发日期是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一日,由时任国立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和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胡端行共同签章,鲜为人知的是,钱学森还曾是国立交通大学管弦乐队次中音号手,并且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酷爱摄影。
钱学森的大学毕业证书
钱学森在拿到国立交通大学毕业证书的同时,就考取了国立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生,我在《国立清华大学考选留美公费生揭晓通告》中找到了钱学森的名字,其所学专业为航空门,这份录取榜单共有20人,包含了各学科专业,我所熟悉的夏鼐、王竹溪、赵九章、殷宏章、张光斗也名列榜单之中。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启程赴美留学,而在此前的一年里,他曾师从指导老师王助学习航空技术,王助先生年长钱学森18岁,1916年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和制造技术专家,曾在美国波音公司初创时期被聘为航空工程师,参与设计和制造飞机,王助回国后并没有在大学教书,而是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参与设计和研制飞机,是中国近代航空工业最主要奠基人之一,只是因为解放前夕去了台湾而鲜为人知。
钱学森(左)与导师王助合影
1935年9月,钱学森如愿以偿入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并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其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博士学位,并有幸成为世界航空大师冯·卡门的弟子,冯·卡门教授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是他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说二十世纪所有一切与飞行和模拟飞行的成果都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也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冯·卡门是匈牙利犹太人,比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小一岁,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时,曾师从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普朗特是近代力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边界层理论、风洞实验技术、机翼理论及紊流理论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被世界物理学界誉为“空气动力学之父”和“现代流体力学之父”,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普朗特的指导下,冯·卡门于1911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卡门涡街”理论。
钱学森博士生导师冯·卡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冯·卡门移居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在加州理工学院设计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风洞实验室,并于1935年又提出了未来超声速阻力原则,1938年进行了第一次超声速风洞试验,由此发明了喷气助推起飞,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对人类实现超声速飞行贡献巨大,人类由此进入喷气航空时代,从而替代了螺旋桨时代。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冯·卡门教授对天赋异禀的钱学森也是刮目相看,非常器重这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倾其所能对钱学森进行指导和培养,带领钱学森研究高速空气动力学课题并取得丰硕成果,建立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钱学森也由此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并于1939年6月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和数学博士学位。
钱学森博士学位证书
冯·卡门教授极为看中钱学森的学术和科研能力,因此在钱学森之后,他又相继接收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范绪箕和张捷迁等中国留学生为其弟子,这在世界级大师中是极为罕见的,而他所培养的学生也不仅仅只有中国留学生,而是遍及世界各国,宾因此被人称之为“卡门科班”。
钱学森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就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为助教,由此与导师冯·卡门成为同事,师生二人继续通力合作,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的领域的研究,并在三十年代末与冯·卡门共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
钱学森
1943年,钱学森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为助理教授,两年之后又被聘为副教授,1945年初夏,冯·卡门根据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阿诺德将军的规划和建议,以少将军衔率领美国陆军空军顾问团一行36人,赶赴德国调查纳粹德国秘密研制火箭技术情况,并为美国遴选所需要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是这个顾问团的重要成员之一。
钱学森(右四)与部分成员出发前合影
钱学森的军衔为美军上校,而且这个顾问团里是唯一的外国人,比较有意思的是,钱学森与导师冯.卡门师徒二人曾在德国共同“审讯”了年迈的普朗特教授,并留下了三人同框的历史照片。
左起:普朗特、钱学森、冯·卡门
冯·卡门教授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对钱学森这样评价:“我们的朋友钱学森是1945年我向美国空军科学顾问组推荐的专家之一,他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火箭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他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钱学森(前排左三)与加州理工同仁合影
1950年8月29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停泊在洛杉矶港,乘客中有中国100多名归国留学人员,钱学森与夫人蒋英携子女也搭乘此船回国,此时的钱学森已经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并且还是博士生导师,他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罗时钧也已经毕业,与他一道同行回国,但邮轮尚未起航时,钱学森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拦截并阻止其离境,甚至将他软禁在特米那岛上。
当“威尔逊总统号途径日本横滨港时,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赵忠尧、罗时钧和沈善炯也遭遇了类似钱学森的经历,驻日美军宪兵将他们无理扣押,并关押在东京下野巢鸭监狱,交由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对三人进行审讯和甄别,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国内,经过中国政府外交部严正抗议和交涉之后,赵忠尧、罗时钧和沈善炯才被无罪释放。
钱学森一家在回国的船上合影
钱学森一家的回国之路,从此变的颇为艰难,并上升为中美两国政府之间的重大外交事件,经过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之后,直到1955年9月17日全家才又登上了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程,于1955年10月8日回到梦牵魂绕的祖国,得到党和政府的重用,钱学森也由此开启了他后半生辉煌的科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