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二、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三、字的读音
蕃,读fán,繁多的意思;藩镇割据的“藩”,读fān。濯,读zhuó,洗的意思,如濯足;濯濯,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就像“洗”过一样),如濯濯童山。鲜,读xiǎn,少的意思,鲜为人知、屡见不鲜、鲜廉寡耻等保留了这个意思;芳草鲜美的“鲜”,读xiān。蔓,指细长能缠绕的茎时,读wàn,如瓜蔓儿,扁豆爬蔓儿了,用作合成词时,读màn,鉴于此,我认为文中读后者。
四、重点实词
- 染:下边是木,表示颜料要从树木中提取,左上部是氵,表示颜料要用水稀释,右上部是九,表示要反复多次才能使布料着色均匀。很多学生把这里的“九”写成“丸”,就是不知其所以然。
- 涟:是指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如涟漪,不能写成“莲”。课文里就是指水,清涟,清净的水。
- 亵:轻慢,亲近而不庄重。如亵渎。亵慢、亵玩等。有些同学为了表示亲近,在大人的头上乱摸,是对人的不尊重,这就是“亵”。
五、一词多义
- 可:①可爱者甚蕃(值得)②可远观(可以)
- 远:①香远益清(动词,远播,传得远)②可远观(形容词,远距离地)
-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六、词类活用
- 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长枝蔓(旁逸斜出)。
- 香远益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播,显得清芬。
七、特殊句式
- 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是三个判断句,应该翻译成“……是……”,其中的“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的“者”附着在中心语“隐逸、富贵、君子”后面,构成者字结构,可以理解为“……的一类”,不是判断句的标志,如隐逸者就是“孤傲避世的一类”。
- 省略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前边都省略了“对于”,菊之爱实际上是对于菊花的喜爱。朱德写了一篇文章《母亲的回忆》,曾入选初中语文课本,有人说分明是儿子回忆母亲,题目却是“母亲的回忆”,不妥。其实这里也省略了一个“关于”。
八、课文解读
- “爱”是这篇短文的“文眼”,贯穿全篇。重点写了“爱莲”的原因:“出淤泥……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可远观……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 文章以花喻人,用菊花比拟隐逸者——孤傲避世的人,用牡丹比拟富贵者——庸俗逐利的人,用涟花比拟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写菊花、牡丹,是为了衬托莲花,只不过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隐逸者消极避世,形单影只,而君子与世俗“同流”却不“合污”。
-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三种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的赞颂和追慕,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