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字音】
铸(zhù) 告诫(jiè) 霎时(shà)
驰骋(chěng) 寒噤(jìn) 出轧(zhá)
汩汩(gǔ) 怒不可遏(è) 潺潺(chán)
扛(káng) 黧黑(lí) 棱角(léng)
虔诚(qián) 恭顺(gōng) 蠕动(rú)
豁然(huò) 懈怠(dài) 敦实(dūn)
蜿蜒(wān) 砾石(lì) 腈纶(jīng)
雇(gù) 翌日(yì) 俯瞰(kàn)
穹顶(qióng) 巍峨(wēi) 皑皑(ái)
逗留(dòu) 缭绕(liáo) 妩媚(wǔ)
拾阶(shè) 蔓延(màn) 巉峻(chán)
浮躁(zào) 瞬息(shùn) 纷至沓来(tà)
砚(yàn) 草甸(diàn) 驿道(yì)
矗立(chù) 蘸(zhàn) 苍劲(jìng)
犹豫(yù) 眺望(tiào) 硕大(shuò)
亭台楼阁(gé) 目眩神迷(xuàn)
【字形】
推sǎng(搡) yū(迂)回 qī(凄)凉
演yì(绎) 陡qiào(峭) suì(隧)道
打gé(嗝) 轻yíng(盈) xuān(喧)哗
yìng(映)照 zhá(闸)口 fěi(翡)翠
擦shì(拭) zhèn(震)耳欲聋 前hū(呼)后拥
风云变huàn(幻) 安营扎zhài(寨)
接zhǒng(踵)而至 chuān(川)流不息
màn(漫)不经心 luòyì(络绎)不绝
轻歌màn(曼)舞 名fù(副)其实
【释义】
1.告诫:规劝某人勿做某事。
2.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3.驰骋:可以形容骑马奔跑,驰骋原野。也可以形容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还可以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
4.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5.寒噤:寒战。
6.潺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7.迂回:进攻的军队绕向敌人深远侧后作战;指在思想或表达方式上绕圈子的性质或状态;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8.黧黑:形容黑。
9.棱角:比喻器物的尖利部分;外露出来的才干。
10.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11.恭顺:指恭敬并服从(父母或长辈)。
12.蠕动: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13.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14.懈怠:松懈懒惰。
15.敦实:敦厚诚实。
16.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17.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
18.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19.翌日:次日。
20.俯瞰: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21.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
22.巍峨:形容高大雄伟。
23.皑皑:形容洁白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雪和为雪所覆盖的事物。
24.逗留:打断旅程,中途停留。
25.缭绕:回环盘旋,引申指纠缠不清。
26.妩媚:姿态美好可爱。
27.巉峻:险峻陡峭。
28.拾阶: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29.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30.浮躁:急躁;不沉稳。
31.颠簸:上下震荡。
32.沟壑:溪谷,山涧。
33.旷野:空旷辽阔的原野。
34.草甸: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35.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
36.矗立:高耸直立。
37.苍劲:老练刚劲。
38.犹豫:拿不定主意。
39.眺望:从高处远望。
40.硕大:高大;肥大;巨大。
41.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在本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42.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43.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44.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45.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6.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47.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48.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49.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50.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51.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5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53.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54.霓裳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55.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56.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57.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默写】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2.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3.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4.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5.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常识】
1.《壶口瀑布》的作者是梁衡,山西霍县人,著名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著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和思考》,散文集《名山大川》《夏感与秋思》,政论集《继承与超越》。
2.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等。
【素材】
古诗词中的“江”“河”“山”“水”
(一)古诗词中的“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4.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1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赤壁怀古》)
(二)古诗词中的“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木兰诗》)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1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潼关怀古》)
1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三)古诗词中的“山”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古诗词中的“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1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1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