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洪应明在他的《菜根谭》中写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样的心态,世上少有。而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又要经历多少变故呢?
人的一生,平安顺遂的少,经历风雨挫折的多。
人在一生的历程中,总是不断去成长,不断去经历的。心态的形成,也不是在一朝一夕,那些所谓的大彻大悟,也是因为经历过很多的事情之后才突然开窍的。
所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修心。
修心,其实就是心态的调整。
人在年少时,心态和年老时是完全不一样的。年少的热血冲动,年老的沉默稳当,都是这个修心过程的变化和结果。
很多时候,人在年轻时,不可能说自己就已经把心修炼好了,因为那个年龄段,远远不是结果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一棵果树,要经过长芽,成长,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等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一年,也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
人的修心,其实也如此。不是修一天一夜就能完成,也不可能一分一秒就能突破。
心的修炼,跟人的际遇有很大的关系。
洪应明写出了著名的《菜根谭》,但关于这位明代思想家的人物生平却介绍得很少,只知道他出生和生活的时期应该是明神宗万历时期的前后。
至少洪应明的人生经历是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得详细。所以,他的这幅对联所表达出来的心态,也很难知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不过,冯梦祯曾在《寂光镜引》中谈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
也就是说,他早年应该也是一位热血青年,关心并热衷世事,后来却归于仙佛,潜心修炼。而这个变化,应该是社会给他的打击。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明朝已逐渐走向衰落,他有心为朝廷效力,却终不得志。这样的例子,其实在古代都有很多。
但是洪应明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自己的志向,而是潜心修炼自己的身心,把毕生所学,归到了文学之上,用另一种形式,留下他的千古之名。
如果我们再把历史往前推,就会发现还有另外一位杰出人物,也曾因为变故而“修心”。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早年,也曾做官,但却在当上县令的八十多天后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我们其实也不难看出,陶渊明的心态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如果官场如陶渊明想象中那样洁净,他又怎么会弃官而去?
一个人的失意,往往是因为他的一腔热血得不到挥洒,是因为现实的挫折,打击了他满腔的热情。
所以,修心的开始,是人遭遇变故的开始。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若无重大的挫折与打击,人的心又怎么可能快速成长和变化?
当然,也有一些人,生来淡泊,能够从小就看开这个世界,能够从小就坚持修炼自己的内心。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很少的。
大多数的人,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俗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爱恨贪嗔。所以,人生需要修行,需要在不断的经历中修炼自己的身心。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能够修好自己的内心,让它达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程度。
或者,如陶渊明那般“问君何能尔?地远地自偏”的境界,也是修心所难得的境界。
当人眼界宽了,所看到的一切,就能看淡看开。能够看淡看开了,心态自然也就能够平衡了。
所以说,人生在世,修什么,都不如修心。这话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