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爱莲说”究竟说了什么?有哪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千古名篇“爱莲说”究竟说了什么?有哪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自初读此文,匆匆已四十余年,至今仍能朗朗上口,“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初读时虽不完全理解,但却影响了笔者半生,很难想象,作者创作此名文时,已是暮年(55岁),作者并不是文学大家,甚至不能算作是文学家,但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创作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却字字珠玑,寓意深远,最终成为了一篇千古名文。

千古名篇“爱莲说”究竟说了什么?有哪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公元1017年—公元1073年)是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他是宋朝儒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其学术著作有《周公元集》、《太极图说》、《通书》等名著,周敦颐曾任职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他为人正直,襟怀淡泊,不以世俗同流合污,致使他在仕途上举步维艰,相传周敦颐在南安任司理参军时,为了一个误判的死囚犯人,和他的上司据理力争,最后竟以辞官来对抗上司,由此可见周敦颐是文如其人,然而也只有这种洁身自好之人,不屈服于世俗之人,才能写下这流传千古的《爱莲说》。

千古名篇“爱莲说”究竟说了什么?有哪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的诗文并不多,流传下来的有《大林寺》、《暮春即事》、《春晚》、《江上别石郎中》及《爱莲说》,《爱莲说》是作者以物言志,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起,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语了作者对理想,对人格的探索和追求,从而折射出了周敦颐对世俗的鄙视,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不屑心态,文中周敦颐几次用菊、牡丹反衬出莲之美,并无丝毫的空洞说教,整篇文章优美简练,正如莲之美的“不蔓不枝”,更无片言的多余之词。

千古名篇“爱莲说”究竟说了什么?有哪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任职星子后,在府衙的一侧开挖了一口池塘,池塘中全部种植了荷花,此时周敦颐已是55岁的暮年之人,且体弱多病,每当茶余饭后,或是独自一人,或是邀上三五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时值池中的莲花盛开,面对洁白的莲花,周敦颐深感官场之黑暗,所以有感而发的创出了旷世名篇《爱莲说》,《爱莲说》虽是抒发了周敦颐的心志情怀,但又何尝不是他对官场昏暗无奈的悲鸣?

千古名篇“爱莲说”究竟说了什么?有哪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晚年的周敦颐曾多次游览庐山,并深为庐山的美景所吸引,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曾写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辞官后的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结草筑庐,将屋前的一条小溪取名为“濂溪”,最后竟将原安葬于故里的母亲郑木君之墓,迁葬于庐山莲花峰下,而周敦颐去世后,亦安葬于其母墓旁,可见这位先贤对莲之爱已达无以复加之境。

千古名篇“爱莲说”究竟说了什么?有哪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公元1179年,朱熹任星子郡守时,赞叹周敦颐一生正直清高,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也称周敦颐“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百姓为了纪念周敦颐,修建了“濂溪祠”,并将周敦颐的画像及诗词文章刻于石壁上,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把《爱莲说》的原稿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濂溪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让《爱莲说》流传千古。

千古名篇“爱莲说”究竟说了什么?有哪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千古名篇《爱莲说》,如今还有多少人能懂会背?又有那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17057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