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的诗次北固山下赏析(《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介绍)

跟着课本学古诗 NO.2

王湾的诗次北固山下赏析(《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介绍)

 

1

 

客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枕着涛声卧眠一夜。

 

清幽的鸟声伴着清晨薄暮从岸边的山林间传来。起身来到船头,岸边的北固山苍林笼罩在清晨薄暮中,愈发幽静葱翠。碧绿的江水满涨,两岸之间水面愈加宽阔。微风和煦,一张白帆高高的悬挂在天地之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北归的大雁啊,希望你们能把我的问候捎到洛阳去。

 

1300多年前的某一个清晨,青年才杰王湾眼睛里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宁静悠远的舟旅晨景。他已经不止一次的经留在这一片江岸,看着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旭日江岸,他心潮涌动。只不过古人对心中的浪漫向来不吝多言,他用短短40个字寄托了这一刻对家人的无尽思念。

 

于是,就有了千古名篇《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文字真的是这个世间最美的符号,也是这个世间最具生命力的存在。平平淡淡的40个字符,加入了诗人的情感熔铸,就变成了一首可以吟唱千古的隽永小诗。时隔千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时光深处,北固山下潮平江山阔的不朽画卷,而旅人王湾那淡淡的思愁,也在唇齿留香间轻轻的扣动了你的心扉。

2

去镇江,登上北固山,看着山脚下开阔江面静水流深,对“次北固山下”的“次”字有深深的好奇。回来百度,原来“次”在文言文中居然临时驻扎和住宿的意思,学识浅薄,汗颜。

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

秦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王次于河朔。《书·泰誓中》

 

一首《次北固山下》最受赞誉的是它的次联和颈联,尤其是他用词的精准达意向来被视作炼字的典范。“潮平两岸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相平,船上之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读来自有朗朗乾坤的恢弘阔大之气。“风正一帆悬”,则将微风拂面、白帆悬挂的景致刻画的相当传神。明清著名文学家王夫之就点评这句诗“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看似是江阔帆悬的小景,却也侧面刻画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大景。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天色将明未明,时光的交错,总是让人有更多的思绪。“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怎不叫人感慨万千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江上红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在新与旧、前与后、新生与腐朽碰撞更替之间,欣欣然有着生的气息,让人想起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此两句诗深得同朝名相张说的青睐,亲手题写悬挂在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3

王湾是一个少年才子。

 

史籍对他的评价是“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可惜遗存不多,现存诗作仅10首。关于他的事迹,《唐才子传》中有详细记述。

 

他生于公元693年,公元712年进士及第,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在唐朝进士可不是那么好考的。据考证,唐朝290年,进士也不过6000余,平均下来每年能录取的进士人数在二十人左右。据《资治通鉴》208卷记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全国人口总数约3714万。而每年参加进士考试的人数则超过20000人,千人取一的比例,难度自行想象。

 

正是因为进士难考,所以唐朝流行一句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你30岁考上明经就已经很老了,但50岁考上进士,则还是算年轻的。唐代著名的诗人孟郊就是考了三次才考中进士的,那年他46岁,欣喜若狂,挥笔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的进士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主教官有十人,都是德高望重的大臣,考生进场时要搜身,不得携带作弊工具进场,但可以带韵册进场,即现在的字典。考场四周布有兵马巡逻,戒备森严。考试时间一天,从昼至夜烧三根烛尽为止,要连考三场,一经贴,二杂文,三策文。每卷定去留,即必需三卷全部通过才有可能进士及等。因此,虽然不是糊名制,但唐代的科举制度还算公平公正。

 

王湾进士及第那年才19岁,当得起天才之称。

 

王湾在考中进士后,授荥阳县主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到现在的郑州荥阳县担任县委秘书一职,主要工作就是文书往来、印章管理和数据统计等内容。

 

4

白驹过隙,时间一晃就到了开元五年(717年)。

 

马怀素作为昭文馆的学士,向皇帝请示校正群籍,召博学之士,王湾当选。后来马怀素卒,由元行冲代马怀素之职,以殷践猷等治经部,韦述等治史部,毋煚等治子部,王湾等治集部(集部收录诗文词等)。终历时5年而成《群书四部录》200卷。收载了唐内府图书二千六百五十五部,四万八千一百六十九卷,并有大序、小序和解题。

 

古书经过传抄、刊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错误,所以校勘古籍是历代学者所看重的工作,当然这项工作也非饱学之士不能完成。校完内府图籍后,王湾又与陆少伯等一起编校丽正书院藏书。他对南朝粱、齐以后的诗文集进行了大量的编校工作。可以说,王湾这一生的主要时间都用于编撰古书上了。

 

书成后,王湾因功授洛阳尉。洛阳作为东都,玄宗时期主要是用来安置闲废官员的。

 

洛阳是他的故乡,想必也是有叶落归根的意思吧,于古代官场而言,也算是善终了。其实在他的诗句里,也不难看出他对于宦途的疲倦和归意。他在《奉使登终南山》里说“峰在野趣繁,尘飘宦情涩。辛苦久为吏,劳生何妄执。”明明白白的诉告了为官的辛苦和无趣。志不在此,故不得趣。他总能在细碎的生活中找到情趣,月满秋叶,林荫小院,就着满院花香小酌一杯,看时光的碎影从清筵里划过。

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华月当秋满,朝英假兴同。

净林新霁入,规院小凉通。

碎影行筵里,摇花落酒中。

消宵凝爽意,并此助文雄。

 

这才是他理想中的生活吧。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王湾同学是个聪明人,自始至终他都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中国的文史图鉴里,王湾可谓是名不见经传。他的一生经历简单、乏善可陈,细读他单薄的评传,只能看到一个才华横溢、淡泊仕途、投身编撰的书生的淡淡身影。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就为一朝登科。而在大多数文人的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之一就是为万民箸书,这是无数清高学子的隐藏职业目标。只不过是大多数人都日渐从志学中走失,最终都奔向了权利的巅峰,而投身经史则变成了巅峰之后的一种退路。可真正的巅峰,哪有什么退路,退一步就是粉身碎骨,多少治世能臣都逃不过功败垂成。

 

王湾,却是拾得了那一片初心,终得圆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17266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