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不过在一些伟大诗人光环的掩盖下,很多才子虽然学识渊博、志向远大,却很难出人头地。于是他们或失意地隐居林泉,过着悠闲的渔樵耕读生活;或高昂地奔赴边塞,希冀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重塑人生。
唐代时的边关经常硝烟不断,而边塞诗就反映出一些诗人在塞外的生活和战斗的画面,也抒写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下面介绍李益的《塞下曲》,4句话中用了3个典故,字里行间充满了豪情。
《塞下曲》
唐代: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李益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曾在边关生活过很长时间,不仅熟悉那里的山水草木,而且非常了解戍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他在腰里垂着锦带、佩着弯刀,也曾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少年英才,还参加过保卫边境的战斗,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
诗人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位勇猛顽强的战士,哪怕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这首诗气魄非凡,彰显出诗人大无畏的精神。
作者熟读诗书、通晓历史,首句引用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马援有一次由南越班师凯旋,回到洛阳,王公大臣们都纷纷前来祝贺。可是当他举起酒杯,环顾四周,却显得神情凝重。
满满的一杯酒下肚,诗人便慷慨激昂地开始演说:如今匈奴、乌桓依然在北边袭扰,边境不得安宁,百姓们也经常遭受痛苦,我愿意自请回到北方。男儿当死于边野,然后以马革裹尸,再回到故乡安葬,岂能每天卧在床上,日日与儿女嬉戏?这样的胸襟实在是极其阔大,值得后世赞赏,诗人当然也将其树立为楷模。
次句讲述了东汉俊杰班超的故事,他因安定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后世就以“定远”二字代指班超。班超在西域生活了三十多年,年老时倍觉思乡。于是他就上书朝廷,请求朝廷恩准自己还乡。
他在文上疏中曾这样描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的生入关,就是指活着走进玉门关。作者却稍加改动,“何须”二字,传达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读者眼前也立刻就浮现出一个高大的形象,他不畏艰险,敢作敢当,令人无比崇敬。
后两句介绍了初唐名将薛仁贵的传奇,薛大将军曾领兵在天山地区抗击九姓突厥。当时对方兵多将广,他们首先派了几十位骁勇的健将前去挑战,薛将军却毫不畏惧。
他令士兵压住阵脚,自己驱马向前,然后搭弓上箭,并瞅准了对方的骑马将领,连发三箭,不偏不倚,正好射杀三人。其他人顿时就吓破了胆子,纷纷下马请降。当时在边塞上还流行了一首歌曲,其中两句这样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只轮,指单独一辆战车。海窟,本指位于西北的内陆湖,这里指敌人老巢。“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表达出诗人希望自己也能效仿古代的豪杰,早日建功立业。
李益的这首边塞诗气势雄浑,在短短的4句话中用了3个典故,字里行间充满了豪情。诗人以马援和班超为偶像,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立功边塞,他的境界甚至还比班超更高。
“何须生入关”,就抒写了作者保卫边疆的决心,他要在沙场上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绝不退缩,这种英勇顽强的精神,值得后世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