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孟浩然入京求仕碰壁后,决定回老家襄阳,临行前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王维,即《留别王维》:
留别王维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先来掰扯一个问题:
“王侍御维”当然是王维,问题是王维做“侍御”的时候,大概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而此时的孟浩然多在荆州一带游历,还因患背疽疾卧床在老家,他是不太可能去京城求仕,并留别王维的。另外,从内容上来,这也不太像孟浩然临终前(740年逝世)的作品。
很多资料解释说,这是孟浩然结识王维不久,并在那次名场面“社死”后,决意隐居山林,但又不忍心与王维分离,而留下来的作品。内容上来看,确实如此,失落、哀怨、无奈而又不甘,这是每一个失意的中年人该有的复杂情绪。但问题又来了,这期间(728年—729年)王维并没有担任侍御一职。由此推测,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留别王维》。
为了印证,诗词君查阅影印古籍,《御定全唐诗》依旧作“留别王侍御维”,而《孟浩然集》则作“留别王维”,到底是不是全唐诗弄错了(毕竟《全唐诗》由于成书仓促,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存在较多的错误),诗词君不敢断定。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开篇即抒情,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感,同时也点出离开长安的原因:门庭冷落,求仕不成,心都凉了,对长安已不抱幻想,不如悄悄地离开吧。但是,因为长安里有你(王维)这个朋友,“我”的离去才无法潇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芳草”大概如“萋萋”、“青草”、“春草”等,为归隐山林之典。古代仕途受挫之人,几乎都会选择隐居,或为走“终南捷径”,或为与尘世隔绝。孟浩然的归隐,应该不那么纯粹,否则他也不会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可无论如何,既然选择了归隐,必然要面临与挚友分别的问题。他说“惜与故人违”,最不舍的就是与你分开。一“欲”,一“惜”,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可想而知。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句,直接点出归隐的原因: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有谁会来助我一臂之力呢?世间的知音太少,无人赏识,我只能悻悻而归。“稀”字委婉表明,世上只有王维一个知己,而这更加重了惜别之情。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末句表明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饱含辛酸,若不是仕途之路被堵死,但凡有一点机会,他也不会独守寂寞,在山林中消磨一生。“还掩故园扉”,仿佛也掩了自己的心门,读书人的悲哀尽在此中,故宋代刘辰翁在《王孟诗评》中说“末意更悲”。
有人认为,此诗主要是对王维发牢骚的,埋怨王维不引荐自己。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八:“开元天宝之际,孟浩然诗名籍世,一游长安,王维烦盖延誉,然官卒不显,何哉?或谓维见其胜已,不肯荐于天子,故浩然别维诗云:‘当路宁相假,知音世所稀’。”
亲爱的诗友,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