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文言知识归纳(谏逐客书原文讲解)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一篇好的文章,可能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历史走向的文章也并不罕见。

战国末期秦国客卿李斯所写的《谏逐客书》,就是曾经改变中国历史走向一篇雄文。

 

《谏逐客书》从篇名逐字解释,谏,就是进谏,臣下对君王提建议,逐客,就是驱逐外来的人才,书,是古代公文书体。简单说来,这篇文章是李斯为了劝秦王取消逐客命令而写的一篇公文。

 

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这要从秦王嬴政的发布的《逐客令》说起。

 

 

01 秦王之怒

 

公元前237年,年方23岁但已经即位10年的秦王嬴政发出《逐客令》,告令凡是在秦国的其他各国人员,一律限期离开秦国。

 

秦王发布的逐客令,预示秦国的国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过去的开放转变为封闭。

 

战国初期,秦国原本实力弱小,到战国中期,秦孝公痛定思痛,决定打开国门,以极大的诚意发布《求贤令》,吸引各国人才进入秦国,特别是采纳商鞅的变法举措之后,秦国逐渐走向富强。经过100多年的励精图治,秦王嬴政即位之后,秦国已然拥有了吞并天下的实力。

 

秦国的崛起源于开放,开放的秦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

 

中国传统社会是“四民”社会,也就是社会主要构成是“士农工商”这四个阶层。嬴政发布《逐客令》时,秦国的官吏,也就是“士”这个阶层的行政人员,有4分之3来自它国; 约1半手工业者来自它国;在秦国经商的商人大半来自它国,秦国600万左右的总人口,约4分之1来自它国,如此庞大的外来人群,都属于被驱逐的行列。

 

这是一个后果严重的告令,发布这条告令,无疑会让秦国元气大伤,但秦王嬴政已经痛下决心,就算付出再大代价,哪怕自断一臂,也要实施《逐客令》。

 

是什么原因让雄才大略的嬴政改变秦国100多年来的国策,做出逐客的决定?

 

嬴政决心发布《逐客令》的直接原因是他原本非常器重并委以开渠治水重任的水工郑国,居然是韩国派来“疲秦”的间谍!

 

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韩国,实力弱小,又与秦国接壤,为了避免被强大的虎狼秦国率先吞并的命运,韩国想出了“疲秦“的计策。

 

”疲秦“,也就是派间谍去游说秦王,建议秦王做重大的水利工程,从而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让秦国无暇攻打韩国。

 

韩国的国宝级水利工程专家郑国是担当此挽救韩国危亡重任的合适人选。

 

韩国水工郑国来秦国之后,由宰相吕不韦推荐担当开渠治水的重任。吕不韦是嬴政的“仲父”,13岁刚即位的嬴政对仲父的建议言听计从,于是让郑国主持开渠引水工作。

 

秦国几十万民夫,也就是超过秦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跟着郑国干了10年,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秦国军民怨声载道,开渠引水目标遥遥无期,原来是因为韩国人郑国捣的“疲秦”奸计!

 

当郑国间谍身份被确认之后,对于外来者占据秦国众多权力高位早就心生不满的元老、贵族们,借机对秦王建言说:其他各国来秦国的人,多数是各国派过来的间谍,请我王把他们统统都驱逐出去。

 

元老、贵族是秦王统治的根基力量,他们一致的逐客意见,秦王不能不重视!

 

当然,元老们的态度是秦王必须重视的,间谍郑国的案件,只是一个导火索,嬴政即位之后的曲折经历,才是他决心逐客的根本原因。

 

嬴政的父亲庄襄王35岁时意外驾崩,时年13岁的小屁孩嬴政即位,此时秦国的权杖掌握在嬴政的母亲赵国人赵姬和卫国人宰相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和赵姬曾经情人关系,嬴政即位后变成君臣。吕不韦深知赵姬的底细和喜好,为讨生性风流的赵姬欢心,吕不韦向赵姬进献了擅长“转轮之术”的“轮子哥””嫪毐。

 

果不其然,“轮子哥”嫪毐侍弄得赵姬神魂颠倒,甚至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被封为长信侯,权势超过了吕不韦。

 

极度膨胀的嫪毐某次酒后,公然说自己是嬴政的假父,嬴政听到消息,怒不可遏,派人调查发现嫪毐假太监的事实,有与太后通奸生子的丑事。

 

嫪毐得知事情败露,于是偷了太后和秦王的印章,调兵造反。秦王指挥秦军锐士攻打嫪毐,嫪毐大败被俘。

 

秦王嬴政对待对手,从来不会手软,更何况是你死我活的敌人。

 

秦王嬴政说:“生擒嫪毐者赐钱百万,杀死嫪毐者赐钱五十万。”

 

嫪毐被抓住后,秦王灭其三族,嫪毐则被五马分尸。

 

嫪毐与赵姬所生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嬴政同母异父的弟弟,被嬴政喝令在麻袋里活活打死。

 

嬴政的生母赵姬被赶出秦宫,随后,吕不韦被赐饮毒酒而死。也就是即位10年后,嬴政才算是体会到真正大权在握感觉。

 

但这种感觉他觉得并不安稳,毕竟赵姬与吕不韦掌权多年,在他身边安插了多少棋子,他并不能完全知晓。

 

嬴政好不容易才板倒赵姬、吕不韦、嫪毐这三座外来者大山,结果又爆出他非常器重的水工郑国是韩国间谍的新情况。

 

基于对外来者的新仇旧恨,怒火中烧的嬴政准备彻底驱逐这些外来者,彻底铲除赵太后、吕不韦党羽的暗子和残余势力。

 

所以,当元老、贵族们提出驱逐外来者建言的时候,正中秦王嬴政的下怀,于是秦国发布了《逐客令》,严令外来者限期离开秦国。

 

100多万外来者,密密麻麻,如同蚂蚁一般朝着函谷关涌去,其中有各国商人,有开垦荒地的农民,有各行各业的手工工人,也有来自肴山以东六国士子。

 

这些士子曾经是不可一世的读书人,各国士子中的佼佼者,也因为受秦国蓬勃的朝气和开放的政策吸引,来到秦国谋取职位,试图大展拳脚,实现心中的抱负。

 

曾经的秦国如此开放,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张开双臂欢迎他们,他们在秦国备受瞩目,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秦国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有了自己的事业基础。

 

如今的他们被自己曾经如此向往的秦国驱逐出境,对于逐客令,他们纵然心中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他们只能披星戴月地赶路,因为得赶在限期到来之前离开秦境,哪怕又累又饿,疲惫得如同丧家之犬,他们也不敢停下。

 

在这些被驱逐的士子中,其中一位就是楚国人李斯。

 

在即将离开函谷关前,他构思了两天两夜,用自己娟秀的小篆字体写了一封上书,委托自己熟悉的官员用加急快马呈给秦王,期望秦王能收回《逐客令》。

 

对于上书的结果,李斯是无法预料的。气头上的秦王看到这封信,是改弦更张收回成名,还是火上浇油地派人把他捉拿问罪,他无法预测,也不敢预测。

 

于是,伴随着月影和星光,孤独的李斯骑着一匹瘦马,混杂在滚滚人潮中,离开了秦国边境。

 

02 李斯的抱负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有一次,李斯观察一个现象:他发现到厕所里的老鼠都是又瘦又小,遇人或狗来,就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见到人来也没任何害怕的反应。为什么同样是老鼠,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于是,李斯发出了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权势,成为李斯的人生目标里的主要追求。

 

如何实现自己权势的目标?李斯的决定先找个好老师学习,他于是辞去小吏的官职,到齐国求学,拜知名大儒荀卿为师,学习“帝王之术”。

 

俗话说,明师出高徒。在荀卿的指点下,李斯的学问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学成之后,李斯认为楚国已经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权势梦想,于是他决定去秦国。

 

临行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追逐梦想。

 

李斯来到秦国时,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十三岁的嬴政成为新的君主,而丞相吕不韦执掌大权。吕不韦承袭秦国开放的用人政策,广招宾客,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为一时之盛。李斯也即门求见,成为在吕不韦身边侍从献议的舍人。

 

李斯的机敏和才华使他很快脱颖而出,受到吕不韦的赏识。于是吕不韦把他推荐到秦王宫廷里,任以为郎,郎的官职虽然不高,但由于身处政治中枢,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某一次,李斯对秦王进谏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秦王对李斯的见解十分欣赏,还听取了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以及“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的策略。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

 

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甚至刺杀六国的君臣,这一系列的措施收到了效果,嬴政大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此时的李斯,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一切似乎都按照他原来的蓝图在发展,他成为是秦国政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得到秦王的赏识,备受众人的瞩目,可以说,距离他权势梦想已经越来越近。

 

然而,形势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李斯的贵人吕不韦饮毒酒死了,作为他的举荐人,李斯不能避免地受到吕不韦案件的牵连,由于郑国案件的影响,秦国朝野不再欢迎外来者,秦王发出逐客令中,也包括他这个楚国的外来者。

 

离开秦国,他多年所学“帝王之术”无处施展,他权势梦想无从实施,秦国的法令如山,他很不甘心,却无可奈何。

 

万般无奈,李斯也只有遵从《逐客令》,和其他外来者一样,被迫限期离开秦境。

 

当李斯离函谷关越来越近,他感觉自己离原本的权势梦想渐行渐远。

 

到达函谷关,他西望咸阳,已经是关山万里。

 

此时的李斯,大脑中突然划过一道流星一样的灵感。

 

他要写一篇文章,说服愤怒的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

 

他决定放手一博,他要用他手中如攥之笔,写下一篇雄辩滔滔的谏书,哪怕只有萤火虫一样的微弱暗淡的希望,他也不能放弃。

 

此时的秦王已然被怒火烧昏了头脑,完全失去理性,而李斯这篇文章的写作策略是,先用逻辑+情感的力量,让秦王恢复理性,然后借助梦想的力量,让秦王收回成逐客成命。

 

李斯达写作目标已经明确了,这篇《谏逐客书》如何落笔成文呢?

 

 

03 《谏逐客书》赏析

 

要说服秦王,文章必须结论清晰,论述严谨,有理有据,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年轻秦王统一天下的梦想来升华主题,才能让秦王改变态度,收回成命。

 

作为秦国历史上唯一的文学家,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可以说是公文规范性和文学艺术性结合的典范,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上乘的文学美感。

 

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最终达到作者预期目的的作品,最终因为秦王被说服,收回逐客令,李斯被继续重用,后来官拜宰相,秦国也在 16年后的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一统天下。

 

李斯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让不可一世的愤怒秦王乖乖地认错并改掉逐客决策?

 

下面且结合我手绘的图解,让我对这篇文章进行拆解,为你逐句讲解:

 

谏逐客书文言知识归纳(谏逐客书原文讲解)

《谏逐客书》结构图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写文章,切忌拖泥带水。快速地切入内容主题,这是对文章读者的尊重,也是写好文章的技巧。文章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我听官员说要逐客,私下认为,逐客的决定是错的。这一个句子,快速地切入到逐客令这件事,而且旗帜鲜明地说逐客令错了。

 

此时的秦王,一定是愤怒地想:这个李斯,也太大胆了,凭什么说朕的决定错了?他有几个脑袋敢这样说?且看看他下面的理由是什么?

 

李斯的下方全文,都是围绕着逐客之过(错)的核心观点,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论证了逐客令导致的错误结果。

 

提出中心论点后,李斯马上从无可驳斥的事实出发,秦国过去由弱到强,都是因为四代秦王用了客卿,让秦国日益增长强大,用外来的人才,是秦国崛起的铁证。对于这些雄辩的事实,嬴政哪怕再高怒火,也发不出来。

 

高手写作的秘诀,不但要主题鲜明,而且要从无可驳斥的事实出发立论。事实而不是你的情感,才是文章稳固立论的基石。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本段李斯先罗列四代秦王用客卿,让秦国日益强大的事实,然后再讲道理,客卿没有辜负秦王。如果四代秦王不用外来人才,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如果是纯粹的金字塔结构,会先说结论,再讲事实。本文的具体场景,先罗列四代秦王的事实,缓和了一点气氛,为从情感上赢得嬴政的认同,奠定了基调。

 

对第一个要点,秦国的历史阐述,以及李斯的结论,秦王无话可说。

 

第二个要点,李斯对秦国的现状进行了论证,同样是先罗列事实,再来讲道理的方法,然后进行严密的正反论证,进一步建构了文章的钢铁逻辑。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从秦王身边事说起,结合宝贝、服饰、音律等三大方面的事实,进行正反论证。说明了逐客令从逻辑上的错误。作为雄才大略的秦王,不应该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才。李斯行文至此,将逐客令和秦王嬴政最大的梦想——统一天下结合起来。

 

秦王同样无话可说,而李斯则继续他的表演。

 

文章 第三个要点,李斯围绕秦王一统天下的梦想,从未来的图景进行描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常理)。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金句)。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梦想)。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李斯从常理的角度论证了逐客的谬误,给出了一系列金句来升华主题,再一次结合秦王无敌天下的梦想进行描绘。然后,论证了逐客令导致的严重后果,结果与历代秦王梦想的背道而驰。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中心思想,文眼就是此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最后,李斯从逻辑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逐客令的错误,并点明“内自虚而外树怨与诸侯”的严重后果,秦国危险了。

 

04 《谏逐客书》的后果

 

当秦王嬴政打开竹简上的《谏逐客书》,读着读着,他的怒火逐渐消除,而仇恨被后怕取代,他立即让人火速将李斯追回,随后取消了驱逐外客的国策。

 

这篇《谏逐客书》对于作者李斯的直接结果是,他被追回后得到重用,他个人的权力抱负,在秦国这个平台上得以全力施展,他也终成一代名相。

 

这篇《谏逐客书》对于秦国的直接结果是,逐客令被取消,秦王改变了逐客的主张,继续以开明的态度来容纳客卿,广收人才,大量人才被秦国任用,最终使秦国一统天下。

 

因为逐客令被取消,水工郑国得到平反,他继续主持开渠引水工作,水渠一年之后开通,灌溉了秦国万顷良田,继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之后,关中平原成为第二个天府之国。

 

这篇《谏逐客书》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秦国没有“自毁长城”,10多年凭借实力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征战不一的混乱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政治格局,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这篇《谏逐客书》,中国历史将如何发展?这真是一个太难想象的问题了。

 

还好,历史,不容假设。

 

历代学者对《谏逐客书》均高度评价:

 

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宋代李涂《文章精义》:“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明末清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自首至尾,落落只写大意。初并无意为文。看他起便一直径起,住便一直径住,转便径转,接便径接。后来文人无数笔法,对此一毫俱用不着,然正是后来无数笔法之祖也。”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此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最后总结,《谏逐客书》,是一篇完美地展示逻辑力量的千古雄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221618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