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词以宋称,说明了宋代词的艺术水平和深远影响。
以晏殊、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前期小令,是北宋词坛的第一批报春花,紧接着伟大文学家柳永的慢词创作给宋词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柳永的词广泛吸取民间音律的优点以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精神,以白描的手法叙事抒情,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境界。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与擅写恻艳之情的柳永不同,他的词以豪放著称。并且将词的歌唱特征大大削弱,成为了一种更能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的文学体裁。“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完成了词的全面解放。以苏轼为中心的元祐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在苏轼以后,北宋词坛出现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格律词派,一散一整,各有所长。北宋末期则出现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能于“苏豪”.“柳俗”和“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形成有名的“易安体”。
南宋词坛因为北方山河的沦陷、国家命运的改变,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以辛弃疾为代表,贯穿其词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这样,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被移植到爱国主义的沃壤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著名的词人还有陆游、文天祥、刘克庄等。南宋后期,在词坛上更有如姜夔、吴文英、王沂孙诸人,将词的境界进一步开拓。
宋词,作为中华民族一座深邃浩大的文学艺术殿堂的绮丽之处,是留给后人的无穷宝藏。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主张文章“应于风化”,所作的政论杂文趋于“古文”。他也擅长词赋,词风突破了唐末五代词的绮丽浮华之气。著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性格坚毅刚正,曾给丞相上“万言书”,平生三次遭贬黜。但是这首词写的却是儿女之情,且写得柔情似水,似乎不像其人其风。
其实,“无情未必真豪杰”,伟大人物也需要爱情、友谊和家庭。读了这首词,我们会更了解这位政治家的思想感情。该词抒发的是传统的羁旅相思之情,没有超脱离愁别恨的范围,但词的意境开阔、深远,是同类词所不及的。
词的上阕描绘了艳丽阔远的秋天的景致,在写景中却又把思乡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从“天”、“地”大处着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碧空白云、黄叶满地的高远境界,同样是写秋景但绝无同类作品的萧瑟、肃杀之气。“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这种碧天、黄地的意境中秋色连绵伸展,直到天地尽头的淼森秋水。秋波之上冉冉升起一层寒烟,由于“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层寒烟在碧天的映衬下似乎也成了翠色。“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萋萋,漫无边际,似乎一直会延伸到夕阳之外的故乡。秋景共夕阳,词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但故乡却似乎遥不可及,词人倍感伤怀,所以觉得“芳草无情”。
下阕紧承前文的芳草天涯,直接表达了自己“黯乡魂,追旅思”之情。“黯”字和“追”字将作者羁留异乡时间之久和思乡感情之深表达得十分传神、贴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思乡心切以致长夜漫漫难以入眠,“除非”做个好梦才行。但好梦极少,所以“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那郁结于心的浓厚乡愁只会越积越深,又怎能
排遣得开?作者本想借酒浇愁,但“酒入愁肠”竟都“化作相思泪”,反而更添相思之苦。作者写到这里,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之下发展到极点,词也就在这种难以释怀的情绪中黯然结束。
秾丽开阔的秋景结合深沉真挚的乡情,一方面体现了词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和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另一方面又使下阕所抒发的思乡之情柔婉细腻而又刚硬有骨,感情深沉真挚却又没有颓废低靡之风。整首词气度非凡、意境开阔,抒写碧天黄地秋水的大手笔与描绘羁旅乡愁的细腻手法浑然一体,于粗犷中见细致,于博大中见柔情,实为此类词中别具一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