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元年(1068年),随着新即位的宋神宗向王安石抛出问题时,一场变法的风潮就在短短的对话中悄然展开。青苗法、市易法、三舍法……种种措施的展开实现了富国强兵,也引来了保守派的不满,其中尤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意见最大,连写三封长信责难王安石,可谓是言辞恳切,句句诛心。两人同朝为官了半辈子,惺惺相惜,怎奈道不同不相为谋,《答司马谏议书》由此问世。
全文共分为三大段,笔者将逐字进行解析。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作者想直面自身与保守党产生的矛盾,于是决定表明自身对这件事的看法与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必要礼节用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带有私人情感,一下就将双方应政见不合略显礼貌生疏的关系迅速拉进,从而展开下面的说词;第三层单刀直入话回正题,写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直抒胸臆,展现了王安石诚恳坦率的处事风格;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王安石本人“虽欲强聒”多说几句,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态度坚定,涉及阶级利益很难接受,故而说的天花乱坠,也一定得不到见察;不求原谅只求理解,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为自己做辩解。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二人朝堂之上乃君子之争,书信往来不宜马虎草率,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全段感情色彩公私分明,礼而不同,逻辑清晰,体现了持政有方,沉着冷静的特点;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在辩驳之前,作者就儒家文化行为处事,点出凡君子所为必要“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再基于名实这个基本论点,肯定了司马光站在保守派立场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这些责难,如果作者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篇幅冗长之下,很容易被抓住弱点反击,必须站在高处,立足改革全局,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和它给国家带来的有利变化,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首驳“侵官”。其一,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犯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拉出皇帝这杆大旗,君命臣受,作者只是皇帝命令的执行者,而不是直接去侵犯了有司机构权力;其二,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经此过程,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规合矩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无从谈起;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是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既然此举推行对天下百姓都有好处,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作者“征利”未取一毫,“为天下理财,”取之于天下、用之于天下,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不听忠言逆耳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作者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也”一语带过,展现了作者睥睨天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不怒自威。言至此时,驳论威严初显,说理的局面渐渐打开。
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妖言惑众的难堪境地。大势滚滚而来,尔等顽固守旧,莫要螳臂当车!
第三段紧接第二段大义凛然之余威,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挑出上文一语带过的“怨诽”作为本段的核心要点,对其进行分析。
作者首先针对当下时境暴露出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批驳: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作者身为立志效仿先辈锐意改革的先驱者,受到这些庸碌的士大夫阶层千夫所指在所难免,那些反对我的人都是为了守护自己的阶层利益而批判我,这并不能成为我终止改革的理由。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以史为鉴,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理由。如今我的改革是众望所归,盘庚迁都连百姓都反对,又有何不能做呢?王安石行文气势在此已经攀升到了极点,仿佛与其作对的人皆要背负万古骂名,遗臭万年。
然作者却并不是那种极不通情达理之人,他在口头取得优势后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尸位素餐,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从而消磨司马光对他政见的反对心理,紧接着又正面表明自己绝不是随波逐流的无能官吏,绵里藏针的警告保守党一派,不要再想着循规蹈矩做安乐翁,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这边文章有三个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事论事,避其锋芒。本文文章通篇只有几百字,相比于司马光铺天盖地说教般的长文,显得结构精简,层次分明。谏议书主要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客观的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不强求他人同意,主要表明自身对改革问题的看法与见解,避免了司马光等保守派根据文章继续纠缠攻击,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是论据充分,角度多样。本文是一篇驳论文,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种种刁难,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驳: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刚中有柔。遍观全文,除开必要的礼节用句,可谓是字字珠玑富有逻辑性:一则立足于理,理足则势成。二则连用排比反问,行文挥洒之间,一位刚强有力、以笔为刃慑万里的治世文臣形象涌然显现,结尾话锋一转,文臣行礼作揖坦言自身愿听诸位教诲,然变法之势已成,宁死不做黄老无为之书生。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中华文化传颂人#